•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警惕“缓就业”现象 多方合力护航大学生走稳就业路

2023-06-27 09:34:09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就业问题对于民生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为稳就业保就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据统计,到2023年,预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158万,同比增加82万人,大学生就业引发高度关注。“史上最难毕业季”等词汇屡屡出现,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城镇人口失业率调查统计中,16-24岁青年的失业率高达19.9%;同时,在智联招聘对2022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的调查中,只有46.7%高校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其中仅有15.4%的毕业生签约。

  与此同时,就业环境中的各种歧视现象,如“非985、211不招”“仅限双一流”等,使得非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饱受困扰。此外,学科专业的特点和限制也使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在就业中相比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处于更不利的局面。由此种种因素导致非双一流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更具难度。据江苏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现状、瓶颈及对策研究》调查团队对26所高校的63名学生进行的访谈结果,面对就业中不确定性和稳定性增加的挑战,许多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尤其是非“双一流”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例如考公考编成为目前一部分毕业生的首选,而另一部分毕业生则通过升学来逃避现实的就业压力,甚至还有一些毕业生表达出“二战”“三战”的备考态度。在此背景下,“就业难”下的“缓就业”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舆论焦点,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恐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政府政策引领为就业保驾护航。

  首先,拓宽政府公共服务就业空间,增加毕业生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措施,努力为毕业生多提供工作岗位;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增加更多的基层就业岗位,如“乡村振兴”“三支一扶”等;大力发展基于数字经济的就业方式,例如网络教育、医疗等,并且鼓励通过共享经济等方式创造更多就业的新模式;适当增加升学深造、企业实习的机会,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此外,应强化文科生在现有及新增岗位中的人生价值实现的感知,坚决维护参加这类工作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适当提高薪资待遇并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

  其次,加强立法,严厉打击就业“隐形歧视”。由政府相关部门来界定相关标准,明确规定企业在聘用员工时公开聘用依据,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求职者,责任到人并规定处罚和赔偿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诉机制,设立投诉热线和网络信息反馈平台,主动向有需求者提供援助;司法机关依法及时处理相关案件,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违法必究。一旦发现有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严厉打击,依法处理。

  第二,强化时间感知,高校分类施策为就业精准助力。

  首先,强化学生就业时间观念,提前规划。从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开始就业规划。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阶段。目前高校低年级学生群体中普遍认为距离就业时间久远,而当真正面对就业时则难以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从而产生恐惧感和退缩行为。由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特点,这一点尤为明显。因此,高校应该通过提供学生生涯全过程的职业规划课程、就业市场分析报告以及行业专家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时刻做好求职准备。

  其次,高校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学习、成长、发现自我、开拓视野的环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综合能力的探索与提升,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结合学校优势资源与学生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学习与实践中引导学生探寻真正适合自身的毕业后职业选择;基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精准的帮扶,提升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参与感。

  第三,提高心理韧性,个人转变观念为就业增加机会。

  首先,调查团队在调查中发现,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学习如何合理看待学历、就业环境等逆境因素至关重要。毕业生求职,最终比拼的是综合实力,学历仅仅是其中一个元素,个人才干和态度同样重要。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应该保持平常心,正确对待自己的竞争力,确定合理的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如果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不能一味的将考研作为长期目标,重视实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更能帮助自己找到心仪的工作。

  其次,同时作为求职创业的主体,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努力、就业观念的变革也至关重要。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仍有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接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就应该去大城市,找一个很好的工作,所以在求职时一味追求名利、地位,缺乏吃苦精神。调查显示,在一些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金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非常激烈,“一岗难求“,而在一些服务型行业如餐饮、酒店等即使薪资待遇不错,也很少有高校毕业生求职。但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岗位都有它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总之,解决就业难的“痛点”、疏通缓就业的“堵点”,需要强化各级相关部门及高校学生自身的主体责任意识,完善高校毕业生成长和发展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作者:周佳,王群,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指导老师:朱迅,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现状、瓶颈及对策研究》阶段成果)

编辑:王镜榕
审核:蔡旭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