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构建潇贺古道新经济带,开创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3-03-05 11:06:00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风雨兼程民族情,山河日新再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湘粤省际交界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突出“融”的理念和导向,打造政治引领、产业经济、文化交融、省际共治构建的多元共同体。新征程上,潇贺古道新经济带沿线地区应结合实际,从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宣传、动员群众参与、创新共建模式五个维度,接续探索创建桂湘粤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实施路径,以民族和谐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经济带开花结果,尽收其效。

  一、桂湘粤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地处三省四市交界区,多民族聚居和多元文化汇聚交融。据“七普”数据,桂湘粤交界区内的贺州、永州、清远、肇庆四地少数民族人口比率已超交界区总人口的36%,“十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多自治县、民族乡的区域特色赋予了交界区连片打造美丽民族乡村的新使命,也将为统筹规划区域内民族共同发展问题,构建潇贺古道新经济带奠定坚实精神和物质基础。

  坐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阵地,经济发展经验积累丰厚。“十三五”期间,贺州抓好民族脱贫带动全摘帽,永州探索出民族发展扶贫模式,清远坚定民族地区发展定位,肇庆接续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桂湘粤省际民族工作与脱贫攻坚双融双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市在民族产业、乡风文明、治理机制等方面均做出探索,致力将各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乡打造为“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位于面向东南亚的南大门,是国内战略扩展海外的窗口。瑶族不仅在交界区中占据多数,而且遍布世界各地。通过与东南亚瑶族团结合作,对打通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民族团结实现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将为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关系以及精神家园共建、和谐关系共创、发展成果共享、民族事务共治、示范创建共促的民族格局的形成注入绵绵不绝的民族力量,助推共建潇贺古道新经济带。

  二、创建桂湘粤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践基础

  政治引领铸牢命运共同体。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桂湘粤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一方面,宣传典型示范地区案例。广西贺州、湖南永州在争创“民族团结示范区”的过程中总结建设经验,挖掘和培育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另一方面,着力构建“1+N”政策体系。广西贺州围绕创建方案,在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领域推出了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过硬的政治本领,推动桂湘粤地区民族工作。

  产业基础铸就经济共同体。近十年来,桂湘粤各民族地区将集体经济、市域经济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其一,贺州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五个东融”,大胆探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合作模式和“双飞地”产业发展模式,市域经济顺利晋级。其二,贺州市大力推行“六动模式”,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破亿,74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其三,肇庆、贺州结成扶贫协作关系,促成富川瑶族自治县“贺电送粤”项目落地,扶贫协作硕果累累。

  文化交融构造文化共同体。桂湘粤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效显著。一是民族生态文化工程扎实推进。贺州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聚焦生态旅游和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树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二是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保护。永州重视民族文化资源“活化”,将民族节庆、民俗活动打造成文化交流交融的平台。三是民族红色文化工程创新发展。肇庆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各族群众真切感党恩、坚定跟党走。

  省际共治构建生活共同体。一是边境和谐局面稳固提升。三省协同建立了“联合宣传、信息互通、共同发展、均等服务、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同治共保。二是省际社会管理持续创新。贺州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法治贺州”“和谐贺州”创建相结合,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边界社区建设贡献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市探索成立网格联合党支部,构建了合力防范处置纠纷问题的社会治理机制,为示范区社区管理提供范本。

  三、创建桂湘粤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路径

  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工作队伍责任担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政治定力。一要始终坚持党对创建工作全面领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将创建工作列入党的建设重点任务清单,与党建工作同步部署,同步督导考核。二要突出创建工作中党建工作政治性。在桂湘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充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将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融会贯通。三要扩大创建工作中党建工作覆盖面。充分鼓励基层党组织探索成立民族社区网格联合党支部,建立“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长效机制。

  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民族工作提质增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坚持机制“三个化”以保障民族工作。一要坚持绩效考评机制精准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列入专项绩效考评内容,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创建工作主题和任务。二要坚持正向激励机制多元化。在把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的同时,争取并实施好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获得命名的示范乡镇、村、单位予以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倾斜。三要坚持督促检查机制严格化。将创建工作列入县委督查内容,不定期监督检查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任务落实情况,确保政策措施行之有效。

  加强教育宣传,推进创建工作入脑入心。示范区创建应注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使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真正“走心”。首先要以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教育部门应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在中小学校、县委党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打造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确保创建工作全覆盖。其次,要在实践中宣传民族理论。民族院校应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民族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最后,用好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既要建设少数民族特色博物馆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也要针对受众特点加强“滴灌式”宣传,创作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唱响互联网平台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动员群众参与,密切各族文化交流交融。发掘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载体,以筑牢示范区创建的精神高地。首先,依托传统民俗节庆,打造各族文化交往平台。举办“看花灯”“抢花炮”“瑶族长鼓舞”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创建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于一体的文化品牌。其次,依托民族文化精品,畅通各族文化沟通桥梁。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瑶锦瑶绣、瑶医瑶药、瑶居瑶食等文化事象融于一体,塑造《瑶家盛典》《盘王大歌》等艺术精品。最后,依托大型文化活动,推广文化交流典范。在“七进”活动中,广西多个市县通过民族文化汇演、媒体网络宣传等方式,让各族群众在“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中交流和接纳民族文化。

  创新共建模式,推动省际边界区域协作。桂湘粤毗邻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为省际边界区域协作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联办文化活动,团结各族人民。密切三省(区)四市间民族团结进步课题研究、决策咨询、学术研讨等活动的交流合作。其次,共建示范基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标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和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推进、整体发展的原则,围绕桂湘粤地域特色,在重点行业系统选树示范典型。最后,共创区域协作,创建区域联创工作新机制。以党的十九大以来贺州市探索联创工作机制为参考,签订三省(区)四市内市、县(区、市)、乡、村各级睦邻友好民族团结进步协议,共推湘桂粤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者:广东财经大学,曾志辉、陈博、罗炜琪)

编辑:王镜榕
审核:蔡旭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