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拓展我国制造业成长新空间

2023-02-05 15:03:14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企业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的、最接近市场的力量,是产业科技创新的最主要场所,因此,在我国制造业升级中要突出企业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角色,有效激发企业产业科技创新的活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的企业贡献。

  近些年,我国提出“提升制造业占比”发展战略。制造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制造业发展尤其需要产业科技创新支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工业构成的重心,产业科技创新缺乏会制约制造业成长的内生力量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如果产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制造业发展便缺失方向。我们常说现在没有好的制造业项目可以投资,便是因为制造业发展缺失方向。制造业发展需要转型,也需要升级,但转型和升级的原始逻辑是什么?原始逻辑就是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科技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本源逻辑。如果产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制造业发展也会缺少空间。当前产业是高度分工的,产业发展是高度细分的,制造业企业产品发展空间取决于产品组合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而这些则决定于企业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企业产品科技创新充足和丰富则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就有空间。如果产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制造业发展也会缺乏动力。制造业发展的源泉和持续增长的动力是产业科技创新,制造业企业成长的源泉和持续生存的动力则是产品科技创新。产业科技创新不充分,制造业不硬不强,资本缺乏进入制造业的动力。没有产业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魅力和中枢灵魂。

  当前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是下降的,2020年已跌破30%,而且从全球来看,制造业产业科技创新投入比例也是下降的。制造业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制造业大多是重资产企业,投资风险大,而服务业投资风险相对小些,社会投资偏好服务业;在劳动力工资水平普遍上升的情况下,制造业工资水平相对偏低,劳动力更多地向服务业流动,服务业发展较快;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制造业投资空间缩小,产业投资被挤入服务业。产业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制造业产业科技创新跟不上,不到位,产业投资机会减少,会被服务业挤出,毕竟投资服务业门槛低,风险小。在当前各主要经济体都在拓展或寻求复兴制造业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占比近些年持续下降,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压力。制造业发展要保持生命力,要生命长青,必须有产业科技创新做基础,作支撑。从产业科技创新视野寻求我国制造业成长新空间,是分析问题最本源的思路,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路径。

  从产业科技创新视野,基于经济和管理理论、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结合我们的企业实地调研结果,进一步探寻拓展我国制造业成长新空间的路径,对拓展我国制造业成长新空间提出如下三点对策建议:

  一是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和助力我国传统制造业从“低端道路”发展模式转向“高端道路”发展模式,从“低端轨道”跃迁入“高端轨道”。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发展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不少企业已经在走“高端道路”,迈入“高端轨道”,企业成长空间广阔。但是从企业占比来看,我国大多企业还是在走“低端道路”,追求低效率、低成本、低价格、低质量,逐底竞争。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着同质化竞争、成本优势减弱或消失、产能过剩、产业转移等问题,高端化发展道路是其成长必择之路。传统制造业在“高端道路”上要实现研发高端化、创意设计高端化、技术高端化、生产过程高端化、工艺高端化、材料高端化、销售服务高端化等。传统制造业从“低端轨道”跃迁入“高端轨道”必须依靠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和助力。科技创新是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努力方向,科学技术是传统制造业升级的第一生产力。

  二是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引导和支撑,重新审视传统制造业成长规律、演进路径及其价值表现,实现传统制造业二次转型升级,拓展我国传统制造业成长新空间。在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应该认识到发展传统制造业的现实意义、价值和重要性。传统制造业对居民生活需求、对解决就业、对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对制造业发展中的“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传统制造业一次转型是市场转型,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制造业产业链成长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转型;是新型工业化、产业节能降耗和降污减排的转型。传统制造业一次转型是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下的产业转型,转的是增长机制和要素配置模式及效率,转向的是产业科学发展及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传统制造业一次转型是在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过程中实施的产业成长战略,而传统产业二次转型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在“双碳”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过程中实施的产业成长战略。传统制造业一次转型的目标是淘汰低效率和高耗能的产业,提升具有市场优势的产业的发展能力;二次转型的目标则是做大做强一直具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提升仍然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优势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二次转型依靠的是创新驱动,是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引导和支撑。

  三是种好“科技树”造大“科技林”育优“科技生态”,为制造业升级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基础,提供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使制造业升级有方向有空间有动力。王缉慈认为:“要突破传统制造产业升级难点并非一蹴而就,‘种好技术树’是关键。从树根来看,这类产业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合成,包括材料技术、工艺设计、创造力等,需要各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借鉴这一思路,我国制造业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种好“科技树”造大“科技林”育优“科技生态”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制造业产业科技创新系统形成需要经历从“种好科技树”到“造大科技林”到“育优科技生态”三个环节或过程。在制造业产业科技创新系统形成过程中,制造业会有广阔的成长新空间。制造业升级需要多领域、多产业技术演进、突破与合作,需由产业“科技树”营造成“科技林”,需要“科技林”规模大、生长繁茂。制造业升级涉及很多方面要素,除了需要产业链上的技术,还要有数字化平台和一大批产业链上的关联企业。这些企业还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专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组建创新联盟,推动各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行为联动互促,互动增效。制造业升级中需要用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审视和思考产业科技创新问题,在产业“科技林”规模壮大、繁茂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滋养产业科技创新“井喷涌现”的优越“科技生态”,形成引领和支撑制造业高端发展的产业科技创新环境。(作者:司增绰,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王镜榕
审核:蔡旭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