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开局之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主要目标任务,力争实现“六个显著提升”。重庆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正全力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需要开好局起好步。
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过去五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2.0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91万亿元、年均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4176元提高到9066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新时代现代化征程中,重庆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精神,全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奋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在2023年,需坚持稳中求进发展节奏,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提振需求端消费信心,有序推进“双碳”工作促进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稳步推进区域合作。
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逐步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重点走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特色产业创新之路。一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传统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持产业前端研发,优化产业终端服务,推动产业链同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二是做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集群。三是推动产业优势互补。深化产业领域内的区域开放,促进联动协作,协同做强汽车制造等高度重合产业,错位发展重复性低同质化小的产业,加快新型终端产品发展,推动优势产业“建圈强链”。四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聚焦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分链引进补链强链项目,常态化运行保链稳链工作专班,完善产品质量提升与产业链共生“生态圈”,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振消费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起到较好的消费引领作用。一是稳住消费基本盘。落实特困行业、中小企业纾困扶持政策,鼓励区县政府加大帮扶力度,稳住广大消费服务市场主体;把握元宵节、劳动节等节假日消费热点开展消费活动,鼓励商贸企业积极参与,探索发放消费券、减免景区门票等机制,稳住大众消费需求。二是增加优质消费供给。支持重点行业发展,推动汽车消费升级,重点打造一批消费集聚区,加速资源集聚,汇聚区域发展新动能。三是改善国际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空间布局,推进商业载体建设,引入国际级商业业态,增强区域消费核心功能;提升消费场景配套,重点营造绿色生态消费环境,强化商圈、景区、步行街等场所市场监管和安全保障。
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促进重庆经济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构建绿色供应体系。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创新绿色服务供给模式,培育建设园区级、行业级、城市级能源大数据平台与绿色低碳制造服务示范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聚焦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和低水平产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速推动电子器件、装备制造、汽摩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三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鼓励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分类循环利用,开展再生水等资源利用试点,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强化绿色理念创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新基建新产业协同力
经济数字化是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重庆高品质生活的强大动能。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规模和水平。一是继续夯实新基建水平。继续加大5G基站、特高压、市域铁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力度。二是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发展体系。有针对性地布局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加速打造“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数字软件产业园,培育一批高水平、高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是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载体建设,强化人才引育,引进优势数字企业投资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持续优化数字产业生态。四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链主”企业及产业链重点企业建设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借助平台降低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稳步推进区域合作,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区域和全球合作能够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福利共享,可为重庆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构建高质量区域合作体系。通过联通跨区域与跨国界合作市场,推进内外需、进出口与内外投资协调发展,尤其是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进川渝全域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完善开放平台功能、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二是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新重庆建设的总抓手总牵引,争取同长三角等对外开放区域群联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推进资源区域间共建共享和高效流动。三是完善区域多式联运交通机制。并举轨道客货发展,布局公路条线网络,提质水运航道运输,增强国际航空运力,构筑高效快捷、高质普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确保交通网络通达全国并链接国际。(作者:黄庆华、向静,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