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是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符合条件的基层社区服务机构,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需求。
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联合国常用的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我国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比为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为13.50%,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衡量,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都已经比较高了。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差异大等特点,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通知》正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具体举措。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新模式。1982年联合国维也纳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就提出,各国应对老龄化政策和做法,要紧密结合本国或种族的传统、文化准则和习惯,要适应每个国家的优先次序和物质能力。《通知》强调的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不是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经验,更不是医疗与养老功能简单叠加,而是根据新时代中国国情,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发展社会养老的锐意探索和创新。《通知》重点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养老等乡镇社区服务机构,有针对性提出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的任务和举措,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衔接。
《通知》是我国医养结合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提升。早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医养结合”的概念和具体措施,鼓励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同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2015年11月,《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医养结合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并特别强调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通知》聚焦乡镇社会服务机构、聚焦居家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标志着我国对医养结合认识和实践进入新阶段。
《通知》强调发挥中医药作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简、便、廉、验”等特色和优势,对于治未病、老年病具有独特的作用。《通知》注意发挥中医药在老年医养结合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中医在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与“养”的结合,走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之路。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推广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推拿、贴敷、刮痧、拔罐、中医养生操等保健技术与方法。不断完善基层中医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产品、标准等方面管理。进一步研究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区中医医养结合事业的优惠政策,支持中医老年医养结合发展。
提升医养结合能力,既是坚持民生为本,又是兼顾经济与产业的有力举措。医养结合不仅仅是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也要看到其对经济、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一方面,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病率和失能发生率,减轻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和社会在医疗卫生、社会照护等方面带来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医养结合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前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窦勇,中宏观察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