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宁“老字号”产业的意义及现状
(一)“老字号”概念辨析
“老字号”企业:一般指由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老字号”企业:截止2020年12月,经商务部和省商务厅认定,辽宁拥有165家“老字号”企业,其中34家是由商务部认定。“老字号”企业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饮和住宿、制酒、医药制造等行业,各行业的“老字号”企业占比如表1所示。
“老字号”企业需满足要求“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
1、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
2、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
3、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
4、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
5、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6、具有良好信誉,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赞誉。
7、国内资本及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老字号”产业:辽宁“十四五”规格纲要中将装备制造业作为“老字号”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据此,接下来提到的“老字号”产业特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有别于“中华老字号”企业或“辽宁老字号”企业。
(二)升级“老字号”产业的背景和意义
2018年9月28日,国家领导人在辽宁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要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多要素综合性的体现,不是单向工作,而是系统性工程。同时,东北振兴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好产业,做好三篇大文章(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壮大“新字号”),尤其是要改造升级“老字号”产业。
辽宁多座城市因企因矿而建,百余年积淀,形成了齐全的工业门类、相对完善的配套链条以及实力雄厚的“老字号”产业。“老字号”产业逐渐发展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转型的“本钱”,铸就了辽宁“共和国装备部”的金字招牌。因此,改造升级“老字号”产业对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老字号”产业的现状
“老字号”产业:辽宁“老字号”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包含汽车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装备、石油和化工装备、航空相关装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2019年,辽宁“老字号”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5.63%,其中汽车制造业占11.33%。
二、辽宁“老字号”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括号内数字为行业分类代码)
一方面,辽宁省“老字号”产业大多为装备制造业,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来看,一共包含20个门类、96个大类,而装备制造业仅仅包含第34-40六个大类。
另一方面,从装备制造业中的中小类来看,辽宁省“老字号”产业主要为石油和化工装备(3512、3513、3521)、汽车制造(361-367)、城市轨道交通装备(3720)、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3731-3737)、航空相关装备(3744)、输配电及控制装备(3821-3825,3829)等行业,而装备制造业(34-40)中的诸多其他大中小类行业,都称不上是“老字号”产业。
(二)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老字号”产业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内部大数据平台尚未实现整合和标准化,更谈不上对企业外部数据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和网络化往往只覆盖到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层面,而核心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最后,制造业企业建立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中,面临人才、资金、技术、互联网+工业收益不确定性等诸多方面的阻碍。
三、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数字赋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一)加快产业技术创新
1、以需求为导向,在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成套设备等“卡脖子”关键技术装备,以及伺服电机、智能控制器、精密减速器等高性能、高可靠性关键部件和功能部件方面实现突破,补齐装备制造业中基础零部件、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核心技术等短板。
2、统筹布局中试熟化、试验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建立重大装备攻关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采用专项资金后奖补等模式,带动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
(二)推进智能化改造
1、充分发挥场景资源和数据资源优势,吸引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物资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2、围绕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的成套装备、汽车制造、集成电路装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
3、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智能化改造。
(三)发展服务型制造
1、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鼓励企业开展远程运维、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服务,构建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模式。
3、支持企业由装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鼓励整机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用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
4、支持工程总承包,承接“制造+服务”交钥匙工程。
5、鼓励开展试点示范,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在装备行业推广应用。
四、辽宁“老字号”产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一)数字化转型对于“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的存续与发展至关重要
1、利用现有金融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为数字产品出口提供必要的信用保险服务,建立健全企业数字化管理投融资体系。
2、有必要支持有能力的“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深化其行业的纵向一体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进行投资和并购,整合相关业务,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本土化战略,增加业务影响力。
(二)充分挖掘数据创新驱动潜能
1、加强数据与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融合,不断提高数据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数据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水平和整合能力,提高数据流的自动化程度和基于数据模型的智能决策水平。
2、每个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数字化渗透的程度不同,企业自身转型的空间也不同,因此,也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状态组合具备不同的能力。
(三)支持“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
1、支持企业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增品种。引导“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加大研发投入,改造升级老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提品质。引导“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加快推进精品制造。
2、支持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支持“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各环节的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新模式。
(四)恰当处理传承与创新悖论问题
1、对于不同的经营要素或活动,“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可以继承与创新只选择一种或继承与创新并举,二者相辅相成。
2、在机制设计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强化机制和重构机制来保证二元战略的实施。利用改造机制对现有业务进行创新。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整合机制实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保证双重战略的实施。
(五)加快促进“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改造升级
1、支持企业“两化”融合,实施“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2、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企业智能化升级,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智能制造”,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的智能化升级。
3、支持企业绿色化发展,推动“老字号”企业绿色化发展试点示范,开展绿色设计,创建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支持“老字号”企业牵头组成联合体,实施覆盖全部工艺流程和供需环节系统集成改造。
(六)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全面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2、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引导“老字号”产业相关民营企业转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程,实现产权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3、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有效机制,拓宽市场化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七)全面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
1、支持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深度融合。支持“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围绕飞机、舰船动力、轴承等优势产品和基础零部件,成立面向军地协同创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2、支持国防工业体系与地方工业体系深度融合。推动“老字号”军工产业相关企业“军转民”,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特种车、传感器等先进技术转为民用。支持“老字号”产业相关企业“民参军”,重点向产品配套和维修保障领域拓展。鼓励支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
3、支持军民融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
【作者:霍伟东,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出席2021“CSC 学友汇”暨白沙岛国际教育论坛发言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