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5月20日电 "三驾马车还是齐头并进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点。从细分数据来看是复苏,但仍然不平衡,还存在着可能出现严重风险的领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5月19日出席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时强调,"政府和各界还要多管齐下,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推动经济全面复苏。"
王孝松从六个方面进行发言:
一、国民经济持续复苏但仍不平衡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同比增长9.8%,比去年平均水平高。但比3月、1-2月都有所回落,那是因为去年同期复工复产加快,基数抬高的影响。环比看4月份规模以上增加值比3月份增长了0.5。
分门类看4月份制造业增长10.3%,高技术制造业增长了12.7%,可见高技术制造业对推升复苏有重要的作用。
从不同的体制来看,私营企业在各类企业中增加值最快。从不同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是比较快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制造业和电器机械都呈现出比较高的增长率。
总结4月工业增加值特征:同比增速回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推动增长;私营经济活力显现;工业稳定恢复的基础不牢等。
民间投资增长率比国有控股企业增长率高,说明民间经济活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按产业划分不是非常乐观。第一产业同比增长率35.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相对比较低,第二产业21.7%,比平均值略高出有限,远低于第一产业增长同比率,第三产业同比增长率更低,现在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率较低说明市场信心不足。
按照行业划分看,农业同比增长率比较高,从服务业来看有一些亮点,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比例相对比较高,按照注册类型看,外资企业增长率明显提高,这都是出现的一些亮点。
简单总结一下投资方面的特征,可以说是持续向好,最重要的拉动力量是民间投资势头比较好,三大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增速比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成为亮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4月份同比增长率17.7%,明显低于前三个月。前三个月复苏势头非常好,去年担心的消费不振的局面是否得到解决?中国整体消费就重新走向了正常的轨道?4月份的数据虽然有基数的因素,但是比前三个月和前两个月的指标都降低了一半,说明整体消费还是没有能够真正的走向正轨,至少可以说它是不稳定的,在一些月份表现好,在一些月份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按类别划分比较平均,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除汽车之外)、限额以上都在18%左右的增长率,和平均数基本一致。
按区分经营地,城市和乡村也基本一致。这里有一个亮点就是餐饮行业的收入明显上升,这是因为跟去年相比,去年这个时候疫情虽然已经得到基本控制,但是餐饮业和住宿业可以说是一片萧条,今年有一个明显的恢复,但商品零售是15.1%,其实比整体的比率要明显低。
总结一下,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回落,新业态增长迅速,我们没有列出网上消费的数据,但增长还是明显的。境外购物回流带动相关行业繁荣,比如珠宝、箱包等行业有一个比较快的增长。
房地产投资开发增速达到21.6%,比前三个月有所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比较迅速,销售额达到68%,销售面积48%。房企本年到位资金增速35.2%,不错的状态。
简单归纳一下,开发投资的热情没有减少,销售全面大幅增长,无论从面积还是销售金额来看。但是一二线城市出现了一些投机炒作的行为。
以上是经济基本面的状况,整体看是不错的,稳中向好的局面,当然局部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消费增速回落等等。
二、价格指数趋于平稳
1、CPI温和上涨
4月CPI同比增长0.9%,比上个月有所提高,环比增长率仍然为负,但负值有所减少,3月份是-0.5%,4月份是-0.3%,降幅收窄。
CPI分类别同比变化率,其他用品和服务是同比下降的,其他都是上涨的,交通通信类产品价格指数增长最快,达到4.9%。环比来看食品烟酒有所下降,下降了1.5%,其他都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教育、文化、娱乐等行业,这可能是由于疫情之后的惯性的原因,有很多疫情期间开发出的线上教育、文化、娱乐,疫情后消费者仍然保持了这种消费惯性,所以它的需求明显增加,这个领域的CPI指数上升幅度最大。
简单总结一下其特征,4月CPI同比温和上涨,环比降幅有所收窄,食品价格同比下降,交通通信涨幅最大,环比来看教育文化娱乐涨幅最大。
2、PPI变化率
这个月大家最关注的是PPI,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PPI涨幅一直在上升,达到6.8%。环比有所下降,但上个月增长1.6%,这个月仍有0.9%的增长幅度,生产者价格指数一直在增长。除了大宗商品影响之外,持续复工复产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有一个明显增长。
1)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变化率同整体PPI基本一致,有放大效应,同比增长9.1%,比PPI整体值要高。环比1.2%也是略高一些。
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变化率,它更像PPI变动趋势,同比小幅上升,环比接近0。
4月PPI特征,同比仍在上行,环比增幅收窄,一方面表现为国内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另一方面表现出国内价格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非常显著。
三、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从5月7号左右海关数据发布后,各界都认为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进出口同比增速较高,差额有一定收窄。按照人民币计价进出口是3.15万亿,同比增长26.6%,比2019年同期增长25.29%。出口增长22.2%,进口增长32.2%,进口增长幅度要比出口增长幅度明显高出,导致顺差同比减少了12.4%。
按美元计价增速更高,说明整体状况比较好,进口增长速度比出口快,使得顺差有所收窄。
看一下具体的结构:一般贸易占比持续在升高,从五年的情况看,2016年5月一直到现在,整体的趋势是一直增长的。如果把进出口加一块,4月份一般贸易占比61.6%,出口接近61%的水平,进口占比更高,超过了62%的状况。一般贸易占比在持续升高,说明依靠加工贸易来进行发展的老路径一去不复返,加工贸易现在只占到20%左右的比重。
按照所有制,我们看一下最亮眼的地方。民营企业增长率,进出口增长率40%,出口45%,进口33.7%,民营企业是拉升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是机电产品增长率36%,高新技术产品增长率接近32%,说明在对外贸易升级的道路上是不错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体现了技术水平的产品出口率都有明显增长。
汽车出口额虽然不是很大,但增长率同比增长91%,这是前四个月的,不是四月当月的,所以它能体现出一些趋势。这里的一些可能原因,就是一些新能源汽车,所谓的科技企业都开始做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使得整体的汽车出口增长率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产品31.9%,还有一些传统的也在上升,像塑料制品42%,家具57%,玩具59%,说明随着国外的疫情得到控制,一些国家需要传统产品进口的国家,疫情期间主要精力在防控疫情,疫情转好之后对生活品需求开始恢复了。我们希望在疫情期间得到一个错峰发展,事实上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之后很多传统产品出口还有更大的机会。
再看进口。农产品23.6%,机电产品21%,高新技术产品19.7%,相对比较接近,这体现出国内复工复产对矿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铁矿砂进口额3800多亿,增幅69%,初级形状的塑料是1300亿进口额,增长率24%,粮食进口增长率达到61%,汽车一方面有最终产品,也有一些中间产品,集成电路增长率比较高,也比较温和。从进口状况可以看出经济全面复苏,也看出贸易伙伴在防控疫情成功后也开始恢复生产和出口。
从主要贸易伙伴来看,东盟是最大的贸易伙伴,所谓最大是指进口+出口,东盟是第一,欧盟第二,美国第三,如果只算单个经济体日本是第四。出口这块美国是第一,中国对美出口占全部的出口比重16.6%,东盟和欧盟分别是15%和15.4%,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还是非常重要的。
进口这块东盟毫无疑问是第一大贸易伙伴,所以进出口加在一起东盟是第一,欧盟是第二,日本是第三,美国是第四,从美国的进口甚至不如从日本的进口。从这里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进出口仍然是非常不对称不对等的状况,我们对美的顺差还是非常大的,前四个月就有1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顺差。
还有一些来自于香港的贸易顺差和欧盟的贸易顺差都比较大,对欧盟整体是顺差,但顺差金额非常小,285亿美元,不到对美顺差的1/3。对日本、韩国、台湾经济体整体是逆差。
最后看一下服务贸易的情况。服务贸易肯定是逆差,中间这条灰线是累计差额,我们一直都在0以下。但今年以来逆差有所收窄,第一季度整体逆差收窄,但这不是由于出口增加,而是由于进口下降。一定程度上我们也有一定发展,从2020年疫情暴发之后,全世界的服务贸易都在萎缩,我们萎缩的幅度是最小的,而且在2021年之后开始有一个逆势反弹,累计同比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还是进出口相加都有一个迅速的反弹。但这里可以看出,进口在减小,所以导致了逆差的收窄,这样看来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全面控制,未来的情况还不太明朗时,人员流动还是会受到限制,服务贸易很可能会继续受到抑制,未来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是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
四、景气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
用PMI采购经理指数来看,比3月份有所回落,3月份51.9%,4月份51.1%。构成有两项指标,一个是生产指数,一个是新订单指数,都在50荣枯线以上,比较景气,大家信心比较足。但是从从业人员、供应配送时间、原材料库存来看都低于50%,整体有信心的情况下,对于库存、对于就业情况和配送物流的情况大家还不是非常有信心。
再看细分指标,从新出口订单角度看,虽然在50.4%,刚刚超过50%,反映出大家对未来新出口订单获取不是非常乐观,尽管前四个月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发展状况非常好,但一线从业者对未来前景不是非常乐观。一方面享受疫情的红利是否持续?各国都恢复了,可能出现各国生产替代我们的出口的局面。二是如果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传统需求还会继续收缩,这些都不容乐观,所以新出口订单指数比较低。
总结一下,制造业生产扩张力度有所减弱,用工景气度有所回落,新订单指数回落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扩张有所放缓。
平时大家不太关注配送时间指数非常低,整体的供应商配送指数时间达到48.7%,比上个月下降1.3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延长。在比较好疫情控制的情况下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疫情一旦反复,物流的效率会进一步受到影响。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连续三个月低于44%,说明正常生产活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刚才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还是不容乐观的,制造业的外贸业务虽然持续增长,但面临一定的下行风险。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9%,看起来还不错,但比3月份略有下降。其中从业人员指数低于50%,表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大家都不是特别乐观。
部分前期受到疫情制约比较大的行业恢复明显加快,比如住宿餐饮、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个月高出1.8个百分点,表明居民消费意愿明显增强,市场活跃度有所上升。建筑业景气度有所回落,低于上个月4.9个百分点,还是比较高的景气区间,但这个指数有一点先行作用,房地产这块未来不一定非常乐观。
五、人口变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我们结合刚刚发布的数据,看几个比较常规和重要的人口数据,来预测未来中长期的宏观经济发展的状况。
无论是中国出生人口还是出生率都有明显降低,2010年出生率11.9%,2019年是10.5%,2020年有一个断崖式的下降。从人口年龄结构看,把15-59岁的人作为劳动人口,全国平均比率是63.35%,有一些省份会比这个数明显还低,劳动人口的比重会越来越低。根据联合国统一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它就是老龄化社会了,如果超过14%就是深度老龄化社会了,在2010年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几个省份是深度老龄化社会,但是在2020年这次看到有12个省区的65岁以上人口在14%以上,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除西藏之外其他省级区域全部进入老龄化社会,抚养比不容乐观,100个劳动人口要抚养多少个儿童和老年人呢?2010年是34%,到现在全国的状况是45%左右,总抚养比持续上升,而且是显著上升,有很多省份,比如湖南超过52%贵州55%,劳动人口抚养负担非常重。
这个时候不说享受人口红利了,即使想保证一个正常的劳动供给都会存在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当中最基本的理论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至少有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所以,未来劳动的供给不足可能会拖累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可能也有一些优势和好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以上(指大专学历)全国是1.5万人,我国受教育程度确实在提升,这些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本,将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带来一些支撑。
拉长时间段看,这是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从1950年到2100年,这个比较长的时间中,中国有一个时间点比较重要,就是2025年,2025年后不久中国的人口会出现绝对下降的局面。25-64岁的劳动人口也会出现下降。2025年之后不久,肯定是2030年之前死亡率明显超过出生率,这是中国的状况。
看印度同一时间的状况。印度也会迎接一个拐点,但比较平缓,而且在2025年之后,他们25-64岁劳动人口下降也在2025年之后,同时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也是在2025年之后,大概在2060年左右出现。
美国的情况,美国直到2011年人口还没有出现下降的状况,这和美国国内民族生育率非常高有密切的关系。25-64岁人口也没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而且美国死亡率将来即使高于出生率,它的两个差别也非常小,没有出现明显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状况。
我们以人口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例简单说一下可能出现的影响。
理论上说,影响贸易的因素有GDP、运输成本和贸易自由化政策。人口结构变化会显著影响GDP规模的改变,从进口国来说,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会给进口国带来更多的劳动收入,给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的产品。我们引用北京大学一个团队的研究成果,从长期来看,世界各国平均劳动比,劳动人口所占比例越高,平均进口额会越来越高,这二者是非常明显的正向关系。
回到中国和印度看,都是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人口转型,50年的时候,中国生育率和死亡率和印度大体相当,但之后中国以比印度更快的速度开始下降,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这样一个过程,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转型平缓得多,从刚才我们的联合国数据中也能看出印度非常平缓,而中国(恰恰不同),这意味着在近年来中国会更大强度的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收益,但也将比印度更早进入老龄化。
他们的研究表明,把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间中印人口结构做了一个反事实互换,比较中印两国实际出口和两种假设情况下的出口量,结果表明如果人口结构互换,中国出口将下降30%以上,印度的出口将上升30%以上,也就是说中印两国在出口上的相对差异将会减少将近50%。如果没有人口红利的支撑,中国的对外贸易无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总结了这些事实和特征之后,我们简单总结几个风险点,不依次展开了,就简单提一下。
第一个风险点是人口结构的负面冲击,我们以国际贸易为例看,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一个不利的影响。
第二个风险点,这几天国内又出现了一些零星的疫情,发展态势不明确,这将对全球的生产联系和复苏都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第三个风险点,美国遏制战略仍将持续,对于中国无论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还是技术的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对美出口除了贸易战最激烈的几个月份,其他时候美国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虽然东盟整体很重要,但绝大多数的年份对东盟出口都小于对美出口。美国是第四大进口来源,最主要的进口伙伴是东盟,这种不对称关系表明未来我们还是要重视美国市场。
其他领域像科技、金融等领域不多说了,很多的地方还是要同美国既要竞争又要合作。
从数据来看,我们消费的复苏乏力,但消费乏力的背后是很多人群不敢消费,特别是疫情冲击下收入分配可能进一步恶化。
房地产发展进退两难,一方面“房住不炒”有利于民生,但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可能会支撑不住了,因为地方政府收入来源非常依靠房地产,在不开发不建设的情况下,很可能债务风险非常严重。
对外贸易亟待跳出疫情红利,举个例子看,我们把中国很多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计算了一下,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复工复产状况非常好,出现了对外贸易的错峰发展,利用疫情成功实现了很多产品的出口剧增,这种比较优势来源于其他国家因疫情无法进行生产的状况,比如一些矿产品、木浆纸、车辆航空设备,在疫情后我们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做一个简单的定量回归分析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中期,从图中看出,确实在疫情后一些部门获得比较优势的提升,短期有可能,中期也有可能,一些行业或者一些部门正在享受疫情红利,但这种红利不可持续,而且从整个世界发展的角度也是希望疫情赶快结束,享受疫情红利或者依赖于这种红利的企业应该及早转型和恢复到正常发展的状况中来。
去年有一些国内的政策被认为力度很大,在讨论是不是该退出或者正在退出。但退出之后回归常态的政策是否能够支撑经济持续复苏也给人带来了隐忧,这些都是可能的风险点。
六、多管齐下推动经济复苏
最后我们说一下政策建议,应该是多管齐下推动经济复苏。
1、从全局高度进行战略布局。
1)坚持扩大内需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
2)以内循环为主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3)并且要坚持技术创新,我们要非常重视美国的全面遏制,并不是怕它的市场,主要是怕它的技术的封锁,这是因为我们确实有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还是受制于人,在未来还是要坚持原创性技术的根本性突破,加强基础研发。
4)从战略高度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布局数字经济是应该坚持的方向。
2、进一步推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如果还是延续去年的那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一些过热的问题,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资金面过于宽松,一些钱会流入到非实体经济部门,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种积极政策退出也要审时度势,所以要谨慎实施政策转型。另外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3、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很好,但从PMI外贸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看存在一定的忧虑,所以要想根本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还是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格局,做好战略的布局,比如自贸区、自贸港,甚至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参与新型一体化的组织,像RCEP,未来的CPTPP等等加强通盘战略布局。还有说了很长时间,但每次说还有新意的加快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这时候不仅要看一般贸易的比重,还要看一般贸易的质量,到底一般贸易中有多少增加值真正来自国内,真正属于高科技产品。除了贸易之外在投资领域要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同发展。最后是为贸易伙伴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也就是要深度开放,扩大开放的领域和深度,促进对外贸易全面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以上是我们今天的报告,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