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六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是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任务围绕协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并分解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二是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鼓励在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简化社保转移接续程序。完成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三是提升农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高质量推进补贴性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确定的5000万人次目标。四是健全配套政策体系。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
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融入城市,不是简单的数据、也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城乡转移,而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城乡土地管理、城乡要素流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覆盖等各个方面有机联动改革。有序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不是一个年度的任务,十四五时期都应该坚持这个原则。
为什么放在首位?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多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也是破解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主要矛盾的需要。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很重要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当前,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超过60%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其中存在15%的差距,也就是两亿多人还没有完全的很好地融入城市。客观上,这个庞大的群体对于我们扩大内需,扩大消费,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来说是一个潜在的拥有巨大机遇的领域。当然,更进一步讲,辩证地看,如果我们把这2亿多人的城市化更高质量的解决,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就可以更大规模扩大,消费和投资规模也可以更好地提高,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韧性就可以增强,有利于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工作要在户籍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上发力,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内率先
《通知》中的重点任务具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如设立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市民化挂钩等措施,在落户政策上,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放开,要把社保缴纳和居住年限作为积分主要比例;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尤其是针对普惠学前教育、社保转移接续、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结算等政策有序有效而且有温度。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中,最大的难点还在于公共服务覆盖,尤其是向未落户常住人口覆盖这一块,尤其是不同省市之间的社保等之间如何更加高效地接续,因为这涉及到不同省市不同部门之间的现实利益。从政策的可操作性来说,可以考虑现在都市圈内、城市群内或者重点的人口流出流入地之间探索试点两个方面,一是率先实现社保、医保等网络的一体化,二是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内积分互认。这两条都会使得落户政策实现更大空间更大弹性和更大的政策效果,因为灵活性越高,人才人力流动的空间尺度、空间范围和自由度更高,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力更强。
三、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等尽快向常住人口覆盖要只争朝夕。
《通知》鼓励在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在实际操作中,这项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师资的扩大、学校接收能力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不断扩大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一环。地方城市政府应该像重视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产业一样重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关注对外来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的覆盖问题,因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就是人口的数量、结构,尤其是对外来年轻人口的吸引力。就像通知提出的,要从数量型转向内涵型,而内涵型的要求之一就是激发城市人群的创新能力。因此,更加讲究城市宜居、宜业,尤其是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是很重要的。过去一些年,一些资源城市经济转型困难,人口流失,产业萎缩很重要的原因是把资源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广场,没有变成学校医院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没有去提高市民的教育技能水平,这一点值得深思和重视。
在社保转移接续程序、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通知》也提出了很多有力度的措施,但是,从国内外来看,破解这个难题总的来说还是要继续坚持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不断把账户充实做大,蛋糕做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作者:马庆斌,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