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对此,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院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沈国兵认为:
第一,扩大内需本身是经济增长过程中重要的结果,而非从根本上能够解决经济增长问题的手段。在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同时,不能过度夸大扩大内需的作用。因为扩大内需的前提是要有就业、有收入。如果企业和居民户没有收入,如何扩大内需呢?越是没有就业、没有收入的预期,企业和居民户就越不敢消费的,他们需要自身构建预防性保障需求,此时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就变得困难。据此,在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同时,需要优先强调扩大就业、增加企业和居民户的收入。只有帮助中小微企业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这才是扩大内需的硬道理。由此,稳外贸、稳外资,拓展贸易和投资新业态就变得非常重要。
第二,我国消费增长主要是依靠收入的增长,而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外贸和外资推动的就业可持续增长。疫情全球蔓延引致世界性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断崖式下滑,使得我国的外贸和外资也出现明显地下滑。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快讯(美元值),2020年1-6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变化0.0%,同期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1.1%、1.5%、3.1%和5.3%。外贸和外资下滑直接引致就业压力巨大。2020年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2020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就业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而且,2020年全国有874万高校应届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另据2020年6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下滑至1.0%。这样,在国内收入和就业没有显著好转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对于缓解疫情全球蔓延下我国国际市场外需外贸大幅下滑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不能过度夸大其作用。我国消费也下滑得厉害。这样,仅靠扩大消费是难以抵消出口、投资下降导致的总需求下滑的。由此,积极开拓贸易和投资新业态,充分挖掘消费和投资的潜力变得尤为重要。
第三,优先强调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积极开拓贸易和投资新业态。主要有:
一是发挥供给侧+产业政策推动作用。通过产业布局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发展,通过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营销成本、提升异质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传统的消费增长,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购平台和电商的运营,通过培育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多元化来催化国内外消费潜能。
二是发挥需求侧新业态牵引作用。加快推进互联网行业与"5G"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家庭轿车消费的绿色更新换代,促进文化、大健康等新型消费,从而稳定、增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三是精准实施财政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支持微观企业。需要对行业和企业进行有效分类,对于中等规模以上企业,可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来有效削减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对于中小微企业,建议成立中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专门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融资,疫情下可实施"输血"政策先让这些中小微企业存活下来,以期解决我国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四是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作用。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只要我国继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属于这个统一大市场不可分割的部分,市场经济下无法人为地去做分割出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出来。在短中期内,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增加值并不高,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必须要借助全球要素和有效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立足我国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破美国主导的单一循环模式,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和行业供给。为此,大力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营商环境来激活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才能起到提质增效增进就业和收入。
五是实施有效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税收政策。通过纳入家庭支出考量、强化个人所得税阶层的细化调整,考虑遗产税等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不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比重,在保增长、稳就业的同时,谨防出现"货币幻觉"带来的通货膨胀。
【作者:沈国兵,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院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