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近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颁授奖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总结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历程,概括了战胜疫情的中国经验,并高度评价了以一线医护人员为代表的全体人民在抗疫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个多月,疫情蔓延的势头就得到初步遏制,每日新增病例从最高峰的日增13436例降了下来;2个月左右,本土每日新增病例就控制在个位数;3个月左右,武汉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清零",武汉和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接着又完成了几场局部地区疫情的"歼灭战",全国抗疫基本胜利。
在抗击疫情中所产生的中国经验,得到世界各国赞许和模仿,是全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宝贵财富。
首先,中国坚持人民的生命至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任何可以救助的病人都全力救治,保护每一个生命。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关键看它如何对待低收入群体,对低收入群体给予充分关怀和帮助的文明,才是高水平文明的重要内涵和标志。中国这次抗击疫情,对低收入群体的充分关怀,对困难群众的充分帮助,切实展现了中国文明的高度。
其次,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决策并作出战略部署。严格监督和要求各个地方、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到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抗疫一盘棋,构建政府、社区、单位和个人分工协作的防疫网络,有效落实抗疫的全方位责任。通过大范围的核酸检测,有效排查了安全隐患。通过健康码的追踪,确保了基本面的安全。
第三,分阶段复工复产,保障物资供应。对不同地区按疫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的决策方针、治疗方案和物资供应手段。在疫情得到初步遏制的阶段,对疫情急需的物资,采取了特定企业提前复工,政企合作,恢复产量等方式,为抗疫提供了物资支持。在疫情基本稳定后,采取逐步复工的办法稳就业,政策对基层人员、低收入群体倾斜。
中国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在新中国各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坚强不屈、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在抗疫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担当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挑大梁、拼搏进取的雄伟气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建议没有特殊原因不要前往武汉,而自己却临危受命,扛起了卫健委高级专家组组长的重任。"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自告奋勇前往武汉,成为了全国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很多人每天坚持超额完成任务,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甚至有人以身殉职。他们的担当和牺牲使得全国人民转危为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奉献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舍己为人、善良博爱的宽广心胸。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前往支援武汉,形成了温暖人心的"天使白";公安警察深入群众、解决各家各户的困难,形成了确保安全的"守护蓝";解放军官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不畏艰难的"橄榄绿";志愿者协助转运病人、运输物资,在各个街道维持秩序,形成了鼓舞人心的"志愿红"。社会各界人士、广大青年也在抗疫斗争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乐观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乐天知命、坦荡豁达的态度。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全国人民都在鼓励武汉:"等疫情过去,一起到武汉赏樱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支撑着中国人民度过了无数个艰难时刻。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人来说,既是安全威胁,也是重要机遇。在机遇面前,中国展现出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引领作用。中国不仅第一时间向世界通报了疫情和病毒信息,为全人类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而且秉着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对世界抗击疫情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在物质、资金、人员、经验等方面大力援助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抗疫成功模板,和乐观豁达的中国精神,也给世界各国增添了希望和力量。
作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还应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在经济、人文等更广阔的领域给世界做出贡献。在国内经济上,我国应坚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复工复产方面下足硬功夫,要重点保证基层群众、弱势群体的生活温饱问题,避免"因病返贫"。要助力帮扶中小企业度过难关,给中小企业在租金、水电等方面予以优惠。要保护服务业等易受疫情影响的产业的健康复苏。在保证国内经济内循环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进口规模。在国际经济上,要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立足自身需求,针对我国的瓶颈和短板,引进世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改善我国经济结构,与此同时,增加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产品需求,增强其他国家经济复苏的动力。此外,面对当前的复杂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一直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发展进程,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和激活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国际市场。
(作者:罗来军,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肖振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