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8月20日电(实习记者 虎靖杰)8月18日,由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国家发改委中宏网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经济趋势论坛”在辽宁大学召开。辽宁大学百余名教师与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在线出席论坛并主题发言。
国宏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高国力
以下是高国力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线的各位嘉宾、朋友: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够直接到现场跟各位一起交流。我想利用今天线上难得的15分钟,围绕《十四五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着力点》这个题目,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大家都知道现在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重要要求。十四五处于重要时间节点,一方面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收官,同时又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是两个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同时我们又遭遇前所未有新冠疫情等等,这些特殊国际国内因素叠加,使得十四五规划编制尤为特殊和重要。那么,作为东北地区,自从2003年国家提出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客观的说,东北地区的振兴还是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成绩。假定一下,如果没有十几年以来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我想我们东北地区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可能远远不如现在。所以说我们首先要肯定成绩,同时,也要理性冷静的分析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存在的问题、短板和不足,主动应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可能遭遇或者面临的突出困难或者瓶颈。
今天我想围绕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谈4个着力点,供大家来探讨和交流。我认为十四五第一个着力点,是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集成提升。我专门强调既有产业链,又有产业集群的集成提升。因为一直以来,随着我们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培育,东北地区也进入到一个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互促互动的发展阶段。从产业链条上来看,我们东北地区的产业链首先面临一个如何延伸产业链条的重要任务。实际上我们东北的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等等,已经有雄厚的基础。东北自建国以来一直是我们国家工业的摇篮,但是现在跟东南沿海的发达省区相比,首先面临着一个延伸产业链条的需求,需要让我们的产品系列更加的多元化,提升多元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二点,产业链条要鼓励所谓的“补链”。要系统梳理东北地区在不同产业链条中间所存在的断档或者断层,把这个链条真正建立、完整起来。比方说东北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东北的绿色有机食品在国际国内是非常好的、品质公认。但是,我们整个农副产品产业链上的这种精深加工环节相对是个洼地,无论是从规模上、质量和效益上还存在断档,所以需要补链。
第三点,就是强链,如何让我们现有的一些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生产工艺、环保水准、科技含量上全面的提升档次,使得我们整个链条能够上一个台阶。所以说,围绕产业链条的文章,实际上东北地区面临着一个延链、补链和强链并结合不同行业推进的任务。那么从产业集群上来看,因为所谓产业集群对于东北来讲,首先是形成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就是我们经济学上所说规模收益,产业集群如果没有规模收益,仅仅是一些企业的松散聚集。那么,作为东北来讲,除了这种企业的规模收益之外,还要追求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空间经济收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尽量追求企业高密度的聚集,促进企业间相互关联协作和配套。在这里面,我认为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还是应该重点瞄准一些主要行业,增强它的生产配套能力,避免出现一些龙头大企业,不管是国外招进来的,还是本地培育起来的,存在生产配套残缺不全的问题。
我们在调研中经常实地考察一些龙头企业,当问到零部件是从哪来的:有从温州进的、有从东莞进的,这导致围绕它的生产配套能力低下,成本比较高,进而影响这些龙头企业未来综合竞争力。
同时,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还有文章要做。既然我们产业集群发展了,我们就要实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技术的共享、信息的共享、人才的共享和市场的共享。当然由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之间会有一些差别,或者一些商业隐私的考虑,但是在一些共性的需求上,通过这种资源的共享来实现每个企业的多赢,这是我想的第一个着力点:促进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的集成提升。
第二个着力点,我把它归纳为要加强东北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融合发展。应该说十三五以来,我们中央出台了很多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其中我们辽宁有辽中南的城市群,有东北的哈长城市群,也就是哈尔滨和长春的城市群,应该说这些城市群规划的出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方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我们应该系统总结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相对空间范围过大、项目和政策难以有效落地等问题,进一步聚焦到都市圈。所谓都市圈应该是打造三个圈,首先,利用都市圈发展机遇,打造轨道交通圈,进一步密切城市和城市之间距离和联系。第二个圈是就业通勤圈,只建轨道交通圈,如果相互之间没有人流,没有就业机会,没有通勤需要,这就没有达到都市圈建设目的。第三个圈是优质生活圈,通过轨道圈、通勤圈,最后要围绕宜业、宜居、宜游,打造一个宜居优质的生活圈。
围绕这三个圈,我想东北地区和辽宁很多城市都可以提前研究储备一些重大项目,进而能够很快跟国家层面十四五期间相继出台的都市圈方面的规划、政策,包括一些项目及时对接,能够让我们的一些项目享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至于说具体都市圈的数量、规模,作为东北地区,作为辽宁省,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作为辽宁省,像沈阳、大连,是将来搞“双核”都市圈,像北京和天津这种模式,还是说沈阳建设一个单独的都市圈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个着力点是要促进东北地区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重要经济走廊,这也是中央在前不久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进一步落实。作为东北地区,包括今天我们会议主题是探讨东北亚对外开放合作的方向,开放的重点无疑是十四五规划重要的内容。东北地区需要再进一步的去谋划这个开放合作的系统,我个人认为,要对“一带一路”的六大国际经济走廊逐一梳理,分析东北地区与他们之间的对接融合重点或者比较优势所在,进而提出明确东北地区、辽宁省对接“一带一路”国际经济走廊的优先排序。我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不可能齐步走,不可能对所有的国家都有合作空间和潜力,这就需要做超前的规划和研究。
作为东北地区,它的区位要求首先要对接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蒙俄、中国中亚、亚欧大陆桥等重要经济走廊,进一步细化落实对接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走廊的领域和方式。同时,通过这些经济走廊,带动我们东北辽宁的劳务甚至装备输出,这样既解决我们东北和辽宁的企业生产经营问题、就业问题,也解决我们一部分过剩产能消化问题。
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由于我们东北,特别是辽宁拥有大连为代表的重要出海口,也是我们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沿港口。我个人认为,东北地区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一定盲目去寻求单独出击,可以探讨跟长三角、珠三角捆绑出击,重点对接日韩、东南亚,进而欧洲和美国等“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解决我们一部分大容量的原材料、零部件进出口问题,同时,可以把我们东北地区和辽宁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特别是我们的一些优势的农副产品,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走到海外等等。我想在对接“一带一路”方面,特别是辽宁,应该发挥大连营口、辽宁沿海这种先行先试的优势,特别是利用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利用好我们辽宁和东北三省在境外设立各种各样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让这些重要平台发挥好前沿带动作用,及时把国际市场的最新需求,最敏感的一些动向,及时反馈给东北和辽宁的企业。
最后一个着力点,我概括为进一步坚定不移的培育做大一批民营的中小微企业。因为东北地区的所有制问题,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育不良的问题,也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关键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真正拿出一系列的真举措,能够真正的让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培育方面上一个台阶。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首先还是让国有企业能真正的放权让利,也就是把目前国家层面推进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在东北,我个人觉得要明确数量、明确标准、明确比重,不能够跟其他地方一样,其他地方可能慢一点、低一点没有问题,但是东北地区我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应该给定更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且我个人觉得,甚至可以让东北三省包括辽宁选择一批代表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行业企业,率先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打造一批样板。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市场化改革任务,也是政治任务,要上升到这么大的一个力度,才能真正让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增长。与此同时,也要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直达性的政策,来自中央的财税减免的政策,在东北地区能够更直接更大面积的直达地方,直达中小微企业。所以财税减免在十四五的扶持落地,我认为对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的培育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把信贷支持、上市倾斜,还有信用体系的奖惩和引导,都能够在东北地区拿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引导性方案,通过这些努力让整个东北地区民营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依托我们东北地区一些很有优势的产业基础,我们的农副产品,我们的装备制造业,我们的健康养生旅游业,能够把这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行业,作为下一步民营中小微企业培育的方向和重点,让东北地区也能够诞生出像马云的阿里、浙江的娃哈哈等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如果能有一些这样的企业,我想东北地区的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就能够真正有起色。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围绕上面4个着力点,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几个抓手,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成熟,供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谢谢主持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