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环比提升0.8个百分点,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3%。其中,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贡献率合计超过58%,标志着数字技术正加速重构工业生产方式与产业生态。以下从基础设施、技术融合、要素重构及政策迭代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效应深化:从网络覆盖到算力质变
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超400万家,覆盖工业全部41个大类,形成“平台+生态”的协同效应。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类型的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以某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例,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全球8大生产基地,实现产能动态调配,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2%,库存周转率提升18%。
5G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升级更为显著。累计建成5G基站439.5万个,用户普及率75.9%,5G工厂突破700家。全国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百亿亿次/秒),智能算力占比提升至42%,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效率提升40%。某工程机械企业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后,液压系统压力波动监测精度达毫秒级,核心部件寿命预测准确率提升至89%,年降本15亿元。
二、技术融合驱动产业组织变革:从单点突破到全链重构
2025年一季度,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目前中国半导体设备厂商在28nm及以上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部分刻蚀、清洗环节已推进至先进制程节点,国产化率达80%以上。而在14nm工艺上,中国半导体设备厂商也实现了50%以上的覆盖。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某国产光刻机厂商构建覆盖设计、流片、封测的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将新产品研发周期从26个月缩短至18个月,关键零部件适配验证效率提升300%。
在装备制造领域,AI预测性维护系统渗透率达到41%,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37%。以某钢铁企业为例,其将2000余个工业机理模型封装为可调用微服务,构建全流程数字炼钢系统,合金配料优化模型使吨钢成本下降85元,年节约成本超12亿元。这一实践印证了“软件定义制造”(SDM)的潜力——通过解耦硬件与软件功能,实现制造系统的柔性化与智能化。
三、新质生产力要素重构:从设备升级到能效革命
截至2023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达到470台/万人。设备智能化仅是起点,更深刻的变革来自能源系统的数字化重构,重点用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4.3%,其中通过AI优化锅炉燃烧参数的企业,热效率平均提升2.8个百分点。某化工园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能源互联网,实现余热、蒸汽等多能流协同,综合能源利用率提升19%。
在氢能等新兴领域,广东省正着力提升从制储、加运到燃料电池的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提升至4.5kW/L,系统效率突破62%。这类实践表明,数字技术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更能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形成“能效提升-成本降低-绿色溢价”的正向循环。
四、转型进程中的结构性挑战:从数据孤岛到生态短板
尽管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但行业间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大型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82%,而中小企业仅为43%。数据要素流通机制的不完善加剧了这一差距——约65%的工业数据沉淀在企业内部,确权、定价、交易等基础制度尚未健全。
核心技术自主化仍是瓶颈,高端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不足25%,CAE软件核心求解器进口依赖度高达91%。在实时操作系统(RTOS)领域,国产化生态尚未完善,导致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进程受阻。
五、政策迭代与生态构建:从局部试点到系统推进
为破解上述难题,政策层面需持续完善“技术攻坚-产业协同-标准引领”三位一体推进机制,重点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软件自主化三大瓶颈。
1.前沿技术布局:在6G、量子传感等领域提前部署工业应用场景验证。例如,5G-A商用部署已在河南省展开试点,其毫秒级时延和厘米级定位精度将重塑工厂物流与质检流程。
2.数据要素市场化:完善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推动建立跨行业数据交易示范区。河北省正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数据湖”及高质量工业语料库,支撑工业大模型训练。
3.中小企业赋能:实施“链主”企业带动工程,通过开放应用场景、共享数据资源等方式实现产业链协同转型。河南省郑州、鹤壁、新乡三市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已初见成效,首批1039家“专精特新”企业获财政奖补支持。
4.基础软件攻坚:推进工业软件“铸魂工程”与芯片“强芯工程”,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广东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工业级芯片在智能装备中的规模化应用。
结语
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表明,中国工业正经历从“数字赋能”到“数字定义”的范式转换。这一进程既需要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更依赖政策层面的生态构建。未来,随着6G、量子计算等技术的突破,工业数字化转型将迈向更深层次的系统重构,为全球新型工业化提供中国方案。(朱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