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7月25日电(记者王镜榕)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中强调,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紧抓实防汛救灾工作,强调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图片来源:网络
日前,中宏观察员、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世欣就防汛救灾与应急管理等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从新冠疫情到近期强降雨给中国河南郑州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安全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您认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朱世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灾难抗争史,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体现出高度的凝聚力,政府勇担责任,民众互助团结,几千年来都是艰苦前行。这次河南水灾损失惨重,再次给我们的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敲响了警钟。最新数据显示:受灾人口已超过1144万,紧急转移人口超过100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29.6万。
居安思危、不断反思提升才能保障我们行稳致远。我认为应急管理面临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危机管理要从单一灾种应对转向多灾种协同应对。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生产生活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聚居密集度更是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应急管理面临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在解放前,河南有名的灾难是“水、旱、蝗、汤“,水灾、旱灾、蝗虫等这些灾害,主要涉及农业,而且都是单一灾种。新中国不断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如今单纯的水、旱、蝗灾早已消失。这次河南水灾,更多是急降雨状况下,城市管理应对不及,带来了灾难。可以说,随着社会发展,多灾种综合应对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常态。要强化这一理念,在危机管理的预测预防、应急预案、管理应对、善后处理等方面,都要加强多灾种协同研究。
第二,要强化灾前预防观念,强化危机应对预案管理。我们接触工业文明比较晚,尤其是现代化大都市几乎是爆炸式增长,城市管理中预防意识、预防能力和应急预案都亟待升级完善。2007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在条文上,从第17条到第36条都是预防和应急准备。未来要强化公共危机意识,从城市设计、交通规划、建筑质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强化公共危机预防观念,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加大危机应对预案管理。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就是通过调查与情报分析,确定潜在的危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和选择,在制定战略决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确定危机发生时的行动计划等。公共危机管理预案,能够增强危机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应对危机决策的时效性,增强危机指挥的规范性,增强危机指挥的权威性。预案可能不完美,但是危机发生时最有效的保障。我国当前在危机预案方面还有欠缺,需要加大预案制定,加大预案协同。
第三,要强化科技支撑,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此次郑州水患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样的通讯公司,在灾情中受到沉重打击,严重影响了救援力度和效果,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29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郑州这次水患,给我们再次敲响警钟,加大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提高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研发水平,提高应急状态恢复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迫切要求。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