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王镜榕)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指导意见提出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副研究员窦勇
日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副研究员窦勇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指导意见强调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您怎么解读促进东西部双向开放系统并进的历史必然性?
窦勇:关于促进东西部双向开放系统并进的历史必然性。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东西双向、全面开放的整体格局也将不断优化、提升。
1979年,中央同意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东部地区开放先行一步,拉开了我国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序幕;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1984年和1985年,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陆续批准珲春、黑河、绥芬河、东兴等13个城市为沿边开放城市,加上辽宁丹东,共批准设立了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至此,我国对外开放由东及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江沿边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格局。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对外开放步入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制度性开放。十八大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外,"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对内,先后批准设立了上海、广东、天津等11个自贸试验区,从东部沿海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的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已初步形成。自贸区重在探索和试验,形成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创新。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优化我国四十多年来形成的总体开放格局,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新格局,并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