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热点聚焦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热点聚焦 >
  • 正文

刘志彪访谈(下篇):疫情导致供给不足 中小企业困局亟待政策发力

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院长
2020-02-07 14:47:49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2月6日电(记者王镜榕)“如果不是政府及时救助,我估计很多中小企业今年将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近日接受中宏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会及时采取手段,除了把疫情控制住外(这是最根本的保障),同时政府必须对困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伸出更有力的手及时援助。“到了更高级别的政府层面必须出手的时候了。”

timg.jpg

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滞涨或影响宏观经济走势和预期

  中宏网记者:随着春节假期结束,企业将陆续复工复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您对当前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怎么看?

  刘志彪: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目前看最主要是影响企业开工和减少消费机会。因为开工不断延期,导致中国经济供给结构失衡。之前因为去产能使中国经济供求结构达到大致均衡。现在很多地方延迟开工或开工不足,将会导致结构性供给不足。这在一些行业已出现,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价格的急速上涨,特别是跟人民生活有关领域中某些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同时,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将出现比较典型的高通胀和低增长态势,即滞胀。这种滞涨将比较大的影响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和预期。

  另外,劳动效率可能下降。因为疫情,很多企业招不到工,或者招工后劳动不满员、劳动情绪不高,或交叉感染所进行的隔离不能使劳动者全身心工作,企业劳动效率必然下降,也会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运行绩效。

  还有些企业可能倒闭、破产、清算。原因在于这些年很多企业账面上现金本来就不多,收入没有增加的话很难维持较长时间。这种情况下延长休假时间,像北京上海要求企业照付工资,很多企业就会出现支付困难。如果没有政府出手救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会有很大问题。

  疫情下中小制造业亟待政策关注

  中宏网记者:中国多个省份和城市密集出台应对措施,支持企业共同“战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6日18时,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山西和四川等12个省市相继出台政策为中小企业纾困、减负,支持它们渡过难关。您对此怎么看?

  刘志彪:苏州等地近日陆续出台支持中小企业举措,积极应对疫情率先采取措施,非常及时、非常到位。充分体现地方政府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积极作为,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干部敢于担当、敢于作为,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应该受到鼓励。

  特别需要指出,这次疫情跟过去不同,尤其跟小黄金假日周期不同。过去放假都是主动,服务业会受到刺激。产能过剩也不怎么影响供给。需求受到刺激,放假是很好刺激消费手段。现在情况不一样,供需总体平衡,但是服务业需求受到很大影响。服务业占中国比重现在将近60%,这会打击很大的面。尤其应该看到,疫情对制造业影响可能要更大。因为开工一再延期,制造业会产生因劳动供给不足而导致产出供给不足。因为制造业产业链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环节供给断裂,将使产业链上其他企业发生经营困难,从而使经济出现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现象。

  相对于服务业,我国中小制造业受疫情影响更大。毕竟中国超大规模经济、超大规模市场存在,消费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进行,服务业的刚性需求还存在。只是面对面直接服务受到很大影响,交通、餐饮、酒店消费等受影响比较大。但是那些不是面对面的服务业,或间接消费的行业反而可能得到迅速发展,如线上购物、教育培训、会议等,在家工作、网络游戏等也都有很大发展机会,现在除了医药行业外,中小制造业受到打击比较大,所以,对于它们要制定非常好的政策进行扶持。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怡然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