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王镜榕)日前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15项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资本市场方面,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辑董少鹏,就资本市场改革等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创新驱动引领全球治理结构升级
中宏网记者:在当前逆全球化抬头之际,将中国资本市场打造成为全球价值投资新高地,您认为有哪些紧迫课题需要研讨和应对?您有何建言?
董少鹏:第一,我们主动地去杠杆。当然,对去杠杆也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强调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去杠杆”。不同领域不同主体能够承受什么样的杠杆率,可以通过市场来测量出来。那种无限的没有节制的对风险忽视的“加杠杆”要坚决去掉。哪些可以承受的良性杠杆,可以稳健操作。通过这种主动去杠杆以及挤压经济泡沫的过程,将使我们的经济更加脚踏实地。这也正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一系列措施的治理目标。即,通过压减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产能,将使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促进经济长线发展的坚实保障。
我们的高铁、高速公路都是全球领先的重大的科研项目。无论是航天领域、航海领域,还有其他像天眼这些观测技术等等,我们都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而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包括我们在5G方面,都是全球领先的领域。短期其他主体赶不上我们的5G技术,大家也注意到,现在我们6G也比较高调地宣布,这是我国自主创新引领全球的结构性升级的开拓性工作。
再如,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也面临一些西方政客的肆意抹黑,做一些扭曲解读,但是,我们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中国自己的,它属于全世界。我们主张大家一起共商、共建、共享。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各国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今天不能做,以后能做时再做。我们没有强求任何人,但是有一些人就是刻意抹黑,有的则可能是不了解。那么,“一带一路”建设除了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主要还是如何把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优势,不同的市场优势互联互通起来,流动起来,但是,优势互补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中国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主张义利兼顾,必要的时候会舍利取义,所以,不能说我们搞“一带一路”就会对人家造成威胁,所谓的“债务陷阱”,债务肯定会有,但不能叫“陷阱”,这里杠杆的多少,合适与否也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来操作。那么,“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我们已经举办两届的进口博览会,大家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全球的优质的供给流到中国来,中国在买的同时拉动其它地区通过中国的进口博览会来卖,依托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市场,推动服务全球经济实现更好地循环。你们有的国家搞单边主义,那么,中国则要成为全球开放型经济的坚定捍卫者。
就全球治理而言,我们也这样坚持。同时,在金融改革上,我们也希望全球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各国的央行、财政部也能够实现政策地互联互通。不能由于你一国大水漫灌,或者说加息降息,把你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也希望在全球的政策体系上,特别是主要国家主要经济体应该更多的加强协调,这是全球治理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取向。有的国家说我不搞全球治理,我只坚持我们国家的利益优先,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治理并不是管制的意思,通过协调实现互相促进,共渡难关、利益共享,所以,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还需要在联合国框架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包括在我们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加强这种信息资源,包括劳动力、科技合作等方面的共享、共建以及取长补短,大国一定要有大国的这种责任感。
同时,希望西方个别大国放弃那种狭隘的心态,要接受和正确看待中国的成长。确实有一些人看到中国的成长还不舒适,专门挑一些本来不存在的“刺”。如果这是因为我们的平台建设存在不足,对于防范风险、促进互联互通还不周到,批评中国我们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对我们的倡议以及创意的平台刻意抹黑,则是极不理性的。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