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11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教司司长裴晓菲在会上介绍,为切实履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职责,及时全面了解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2022年—2025年,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工作。目前,现场评估工作已全部完成。
裴晓菲表示,总体来看,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有效提升。具体来讲,保护成效可以用数字“9876”来概括:“9”是指超过90%的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种群数量增加;“8”是指82%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分布范围扩大,80%以上的保护区地上生物量增多、固碳量提高;“7”是指超过70%的保护区天然林覆盖率提升;“6”是指60%以上涉及湿地的保护区自然湿地面积占比提高。
裴晓菲举例,像安徽、湖北三处保护区观测到的长江江豚由192头增加到269头,分布范围持续扩大;湖北神农架保护区川金丝猴由1471只增加至1618只,栖息地面积扩大了13%;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数量大幅提升。
裴晓菲介绍,近期,生态环境部已向地方反馈了长江经济带11省(区、市)14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情况。评估结果显示,保护区优良率达到98.62%,17处保护区“明显变好”、123处“变好”、5处“稳定”,无“变差”类别的保护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取得积极成效。
裴晓菲表示,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抓紧分析、汇总各重点流域、区域和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陆续发布优秀典型案例,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因地制宜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工作,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