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金秋时节,拥有“鱼米之乡”赞誉的湖湘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不由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读军校的我暑假回老家零陵乡下帮伯父抢收抢种水稻的场景。它有个专业名词叫“双抢”,这是农民一年中最辛苦的时节。
伯父家有四位“千斤”,行若扶柳,而我是在军旅锻炼成长的精壮劳力。于是,我挑起了踩打稻机、挑谷子等粗壮农活的重担,每天都用五公里越野的干劲挑着160斤稻谷往前奔……每次吃饭,伯母可劲儿地夹着永州血鸭、东安鸡等美食,将我的饭碗堆成尖,反复跟我说,多吃才生力气。
“吃得苦,霸得蛮。”国人盛赞,毛主席家乡的农民是最勤劳的,主要是指水稻种植收割的时间紧、劳动强度大。而今,湖南农业机械化率已达80%。春天,水田里插秧机驶过,绿油油一片;秋天,联合收割机开过去,金闪闪的稻粒从另一边就出来了;喷洒农药、化肥都是无人机操作,湖南已涌现出千万新农人,种田收割演变成炫技耍酷,引得许多城里男女驻足观赏。
除了从“下苦力”向机械化的转变,如今的湖南农村,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从“过去求温饱”向“而今讲环保”转变。
湖南水稻播种面积7160.1万亩,总产量615.6亿斤,均稳居全囯首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团队于1973年在湖南怀化安江农校培育出世界首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今年,隆回县等地采用的“一种两收”(再生稻)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头季+再生季”周年亩产超过1300公斤的高产记录,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新路径。
如今的湖南,更是深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稻米,少施或不施农药化肥,发展生态经济。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湖南境内四大河流,水质优良。湘江源头永州蓝山县、娄底资江新化紫鹊界梯田等地出产的“稻花鱼”,益阳南县“稻虾米”,在三湘四水遍地开花。“新稻米、稻花鱼、稻田小龙虾”成为广大消费者秋季餐桌的心头宠。
今年的湖南,丰收季节还有一特别之处,那就是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直接拉升“美丽湖南”的颜值,人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过去,产粮大省湖南,秸秆、稻草的无序焚烧一直是顽症,碧空如洗的天空下,经常弥漫着秸秆焚烧后辣眼呛鼻的味道。今年,全省大力开展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推出《湖南省秸秆禁烧区和限烧区划定的指导意见(试行)》,形成一市一图一方案,全省禁烧区4879万亩、占比83.2%,限烧区985.2万亩、占比16.8%。省生态环境厅与农业农村厅携手合作,“堵”“疏”结合,因地制宜,收效明显。2025年7月1日至9月14日,湖南全省PM2.5浓度1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1%。细心的网民在一照片中发现,长沙城区的铂金中心大楼与南岳衡山祝融峰同框出现,引发大家追捧热议:这天空,也太清澈高远了!
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新农人陈帅宇高兴地说:“秸秆综合利用,咱们家乡的天空没有烟雾缭绕,空气格外清爽。”
秋风阵阵微凉,稻浪摇曳生香。不由想起杜甫的诗“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想起毛主席的《七律·答友人》:“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字字句句,不正是“芙蓉国”湖南生机勃勃的传神写照吗?
云白天蓝稻香,最爱秋色湖南。(作者:彭勇辉 欧阳锴 作者单位: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直属机关党委、大气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