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社会
  • 中宏网首页 >
  • 社会 >
  • 正文

洪流中的“韧性密码”:恼包村72小时重生记

2025-08-12 15:21:20 来源:《雷锋》杂志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编者按:7月的呼和浩特,本该是牧草丰美的时节,一场历史罕见的连续强降雨却打破了草原的宁静。从7月23日到27日,瓢泼大雨如天倾银河,咆哮的洪水从大青山山谷奔涌而下,在恼包村北的防洪坝前汇聚,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村庄,正经历着建村以来最严峻的考验。55cac93c39f7ad5e2455d0b3c0487a28_10b44dad020e46aeb8e8fc8424f6e9cc.jpg

  8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令人惊奇的是,在这里根本看不到被洪水冲刷浸泡过的痕迹。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向我们讲述了他带领全体村民抗洪自救的场景。

dbc5cb5a3720123866b34ebd65ae44f9_f14266108f864726827863071212f679.jpg

  广场上鲜花焕然一新

  他说:“雨下得太邪乎,山洪像脱缰的野马奔泻而下!”持续不断的3天暴雨导致村上游多条沟的洪水聚汇在村北的防洪坝。此时的恼包村面临着抗洪和泄洪的双重压力,村“两委”班子成员彻夜未眠。

77979965a6151e1c9ff7a14dbc9516f7_b2b006e967454bccb5eb7e5f10157593.jpg

  推土机转送被困游客

  情况危急,根据预案决定向恼包村方向实施泄洪。7月27日中午,2米多高的洪峰如同猛兽般冲向村庄,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立刻组织党员干部分头布控,疏散滞留在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和恼包村文化旅游区的6万多名全国各地的游客,疏导1万多社会车辆及时有序安全撤离。

fba6cc20d1bea9e92cdbf8bb53c15025_406119abe98e4099b45da76a06059354.jpg

  党员先锋队装着沙袋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泄洪命令下达的瞬间,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如利刃出鞘。由干部党员、退役军人以及青年志愿者组成的200多人应急队伍早已布控在各个控险点,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防汛抗洪工作。村庄的基础配套设施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2838a28106f2e6f9c6dfd285bf4bc061_aca1eebfa75e428ebf38a800f2b4ef16.jpg

  推土机清理地面淤泥

f027132c86431a5a4e9a71e3e60c7c2b_15f5ea16f5d04830b8459f50ffbfda59.jpg

  修补破损路面

  7月27日傍晚洪水退去,留下的是一片狼藉:街道上淤积着大量淤泥,文化旅游区的湖泥沙沉积,1万多条锦鲤鱼被洪水冲走,大量景观苗木倾倒,绿植草坪毁坏严重......村党总支组织出动装载机3台、挖掘机3台、自卸车6辆、皮卡车4辆、抽水车3台、吸污泵车2台、高压清洗车6台、污水泵60台,全村党员、干部、群众1100多人齐上阵,清淤、检修、消杀......连续奋战三天三夜。

d227f2dbb341ce25a61a899fa3aa4193_ef75722d0671481f9258b72d86efd70d.jpg

  村民自发清扫街道路面

  7月30日傍晚,夕阳下的恼包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光鲜——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街道干净整洁,广场上的音乐喷泉重新绽放,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洪水从未来过。

7d053d617f24af316cc6997fb1e00e11_4c3fc6e66d6f4b0bbe90d8dd5debf1a4.jpg

  恼包大街

  站在敖包山,李恒彪的目光坚定深远。这个曾经贫困的村庄,靠着发展乡村生态特色农文旅产业富了起来,但让他更欣慰的是,村民们守住了“居安思危”的清醒。

f28ae81fb7176e04b901d6a6d183dacd_c525f90f73e2475fbca3aef0d7784e79.jpg

  洪流中的“韧性密码”靠的是什么?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给出了答案:

  1、靠的是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皱纹里刻着岁月的村民,把信任交给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抗洪一线,干部党员人人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抗洪的三天三夜里,党员干部冲在前,共奏恼包抗洪壮歌。

  2、靠的是质量的底气。李恒彪始终牢记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信念。不忘记当初为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一应俱全的服务配套设施,经受住百年不遇的洪水考验。

  3、靠的是众志成城的精神。在这片滚烫的土地上,恼包人的故事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史诗,而是千万双手握成铁拳的壮歌。当党旗在迎风飘扬,初心使命便是方向,更是勇气和担当。

0196774aa9a0ec7b57c6899935844119_07ac8b7c8d8046e08f27e05106509c1e.jpg

  清理人工湖,抽干湖水中的污水和淤泥

  当全国各地游客听闻这个刚被洪水冲刷的美丽村庄,泄洪后72小时就恢复如初的故事时,无不惊叹于这份“韧性”。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优美如画的乡村景致,更是刻在村民骨子里的精神密码——那是党总支堡垒作用的硬核支撑,是基层治理精细到末梢的扎实功夫,是“人民至上”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生动实践。

65a30e8b2e80226742e7e401b935e7c9_36a29b20288f43e69af779eabee12bcd.jpg

  洒水车清扫地面

607232a7595d8506c4132297da87a5f2_086cf3717f054ba8ab7f30939b3339b1.jpg

  洒水车一遍遍清洗过的地面洁净如初

  采访回来路上,李书记随手捡起一枚游客随意丢弃的烟蒂,很自然地装进裤兜里。这小小的举动,让我理解了真正的文明是刻在骨子里对这片热土的热爱,是由心生发的热情,这看似平凡的日常,实际上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它不是刻意为之的示范,也不是镜头前的姿态,而是一个人对土地最朴素的共情。当热爱成了无需提醒的自觉,当守护成了融入血脉的习惯,所谓文明,便从口号里走了下来,化作裤兜里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重量,却稳稳托住了一片热土的温度。

c5c64c1bd18f2cf0add0eaa23878771b_dffa6bde4ce1473eb40abb3792d466e1.jpg

  恼包村夜景

  夕阳西下,敕勒川草原的晚风拂过恼包村的观景摩天轮,广场上的孩子们在追逐嬉戏,美食街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这场洪流考验,不仅没冲垮这个村庄,反而让它在淬炼中更加坚韧。正如恼包村岿然屹立的敖包山,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坚守如初。

  后记: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最美乡村——恼包村的前世今生,雷锋杂志社内蒙古工作部将陆续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呼和浩特市恼包村经验,敬请期待!


编辑:吕丽明
审核:王明月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