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 韩鹏飞)7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如期举行。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沫含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作为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向中外媒体分享了各自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经历,展现了司法行政工作者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我是刘沫含,来自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党员律师。”见面会上,刘沫含讲述了自己五年间从雪域高原到伊犁河谷的法律援助历程。2019年7月,她加入司法部“援藏律师服务团”,在西藏日喀则市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公益法律服务;三年援藏结束后,又投身“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续写志愿服务。五年来,她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为各族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她带来的一张在学校给孩子讲解法律知识的互动照片,至今仍摆在办公桌上,见证着她将法律知识播撒进群众心中的努力。而群众那句“共产党好、法律公道”,更是她最珍贵的收获。
谈及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刘沫含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制作汉藏、汉哈双语普法手册,把法律条文说成群众能听懂的“家常话”;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矛盾,减轻法院压力、降低群众诉讼成本;开展普法讲座,培养少数民族法治带头人。一位常听她法治课的维吾尔族大叔,不仅能处理简单法律问题,还成了收集民意的“法治信息员”。“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律师扎根基层,让法治信仰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作为青年党员律师,她愿继续做法治建设的“铺路石”,用专业和坚守践行使命。
“我叫魏官元,是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魏官元已在基层司法所坚守31年。司法所承担着调解、社区矫正、法治宣传等十几项职能,他秉持“只进一扇门,化解千家事”“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理念,骑着“老魏党员摩托车”穿梭于西村乡的街头巷尾,成功调解纠纷2400多件,赢得了百姓的认可与信任。
被问及化解家务事的窍门和坚守基层的原因,魏官元道出了心里话。这份工作让身体不便的他“站直了”,实现了人生价值——乡亲们看重的是心正、事公,第一次独立调解纠纷时两家人握手言和的场景,让他深知自己“非常有用”。更让他不舍的是乡亲们的“热乎气”:调解完被拉着喝热粥,路上被热情招呼,摩托车趴窝时有人二话不说帮忙推,这些质朴情谊成了他三十年不离开的“根”。“窍门最根本的是对这份事业打心眼儿的爱。”他表示,将继续骑着老摩托为基层法治建设、群众安居乐业贡献力量,“不觉得苦,更觉得值”。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