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社会
  • 中宏网首页 >
  • 社会 >
  • 正文

考证真的是解决就业焦虑的最佳途径吗?

2023-03-20 17:41:25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3月20日电(记者 吕丽明 实习生 周子怡)“轻松考证,免费挂靠”“拿下证书,就有了金饭碗”你是否对这样的广告宣传语耳熟。近日,一些考试培训机构宣称以“轻松月入过万”等宣传语夸大证书含金量以及就业前景,为了招揽生源宣传开设保过班,并以“考不过退费”,“高通过率”等为噱头夸大事实,虚假宣传,甚者谎称自己是主管部门指定的培训机构,以增加机构权威性,骗取学员信任。

  据珠海网警巡查执法报道,2022年5月下旬宁波市镇海区警方抓获一起涉及三省的庞大“网络考证”诈骗团伙。同年7月,青海公安查获一起假考培团伙,仅使用青海本地账户骗取资金就高达700余万元。考证培训市场乱象丛生……

  考证骗局,层出不穷

  以人社部公布的18种新职业之一的“碳排放管理员”为例,在碳排放数据管理、碳市场交易等相关领域,国内高校以及大专院校尚无完全对口的专业设置,与之最为接近的则是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专业,但在培训市场上却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培训宣传广告,强调该职业的发展前景好、考证无门槛、易通过。

  不少的年轻人被像“碳排放管理师”这类新型职业所吸引。加上广告宣传的低门槛、低投入、高回报。培训机构的“老师”的惯用话术“只要拿到该职业的证书,就可以通过‘挂靠’实现‘躺赢’”。事实上,“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只是培训合格证书,虽然与“碳排放管理员”只差一个字,效果上却天差地别!不法分子利用两证书的“一字之差”,使不少人上当受骗。

  另外一种诈骗方式则是通过在网络上投放广告。例如像“偷偷考个证,在家也能拿高薪”这类夸张的宣传语来吸引人眼球。通过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诱导,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学习获取相关的“山寨证书”,而办理山寨证书还只是前期的诈骗手段。等证书拿到手,机构的“老师”再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纳入人才库为理由,需要进行相关职业资格注册为借口收取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入库费用,此外还会有冒充用人单位,告知如果想要挂靠A证件,就必须办理B证件,从而到达进一步行骗的目的。

  职场焦虑成为“考证热”的背后推手

  “考证乱象”的背后是中青年对就业和职业发展不断弥散的焦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的失业率为5.5%,2023年失业率则为6.2%,而今年毕业生的人数高达1158万人。失业人数高达8700万,中国正式进入了更加内卷和高失业率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公司出现了大量裁员,降薪的情况,甚至企业也在“低能耗生存”。许多职场人不得不面对跳槽、转型、切换赛道的问题。

  自2019年出现的几十种新职业的出现,大量的新技能不断涌现,“证书”便成为了在求职中“含金量”的体现。在“考证人”看来,支撑他们坚持学习的动力,除了想要变得更好以实现“保值增值”以外,更是可以用来缓解职场焦虑和晋升压力。

  与此同时,“证书”也可以弥补一些自身学历不足的求职者,而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证书可以挂靠在某些公司上,即便不去上班也能拿到固定收入。这也使得一些商家看中商机,通过功利的考证动机将计就计,用虚假广告和过度宣传诱导消费、骗取钱财。

  信息不对等,“山寨证书”无从查起

  考证市场的混乱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等。“考证人”只知道考证的好处,过度相信机构工作人员的一面之词,没有去权威网站查询相关信息的意识。

  根据人社部发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与2017年相比,职业资格总量就减少了68项,压减比例高达49%。

  而早在2019年,人社部按照国务院部署,为了推动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降低了就业创业门槛,并将职业资格评价改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人才评价权归还社会及用人单位。证书的权威性降低吗,导致了大部分机构巧立名目推出的例如一字之差的“碳排放管理员”证书,其证书的含金量难以保证。

  如何良性发展?

  对于考证市场的乱象,监管部门需要规范新职业培训市场,建立健全入门标准,并通过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知道哪些证书才是国家认证,从而避免考证者的盲目考证。

  执法部门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应该对这些违法培训机构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处罚力度。引导市场自觉走向正规,形成行业内的自律和资源优待。

  考证固然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但更为重要的是考证人要避免盲目考证,具有基本的权利意识和分辨能力。克服浮躁的心态,减少焦虑,脚踏实地,不要轻易被培训机构的吹嘘蒙蔽双眼,分辨证书的可靠性,避免上当受骗。


编辑:吕丽明
审核:王明月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