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十点,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规划指明了方向。近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学军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就报告中涉及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进行了分析解读。
中宏网记者:您如何解读二十大报告中涉及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内容?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王学军: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二十大报告十分强调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系统治理和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问题复杂、解决难度大。从宏观层面看,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一个重要目标。从微观层面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系统治理和协同推进,这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所提出的更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为我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新的奋进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必将为推动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中宏网记者: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哪些进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王学军: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是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和政策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写入党章,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生态文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二是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结构调整成果丰硕。这期间初步建立了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钢铁行业提前完成去产能目标,电解铝、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已基本退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煤炭消费占比逐年下降,清洁能源比例大幅提高;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九项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全部圆满完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四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新时期。目前我国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占世界一半。
总体看,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中宏网记者:党的二十大以后有哪些新期待?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王学军: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一步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新思维、新思路。我们应当将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我们期待着真正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治理体系,真正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真正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出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