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经说过:诗歌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是啊,诗歌文字简洁,但情感丰厚,阅过留痕。
而爱情,是贯穿生活的一枝叶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缠绵远方》是资深媒体人陶建群先生的诗集,该诗集精选了105首爱情诗,分为“心弦颤动、放飞情思、蓦然凝眸、秋日私语、浅斟低唱”五辑,抒写了初恋的甜蜜、热恋的激情,倾诉了相思的缠绵、思归的热切,表达了相恋的刻骨、相遇的欢乐,叙述了别离的寂寞、失恋的痛苦,所涉内容不仅有人之情、爱之情,还有理之情、物之情,正是世间万物皆有情。
【嘉宾介绍】陶建群,资深媒体评论员,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著有报告文学集《生命的辉煌》《神奇的种子》,散文集《穿越心灵的岁月》,诗集《送你一束思念》《缠绵远方》,评论集《谁在制造官场应酬》,长篇对话录《走过仕途》,教育理论专著《真善美的教育》《区域教育发展“房山策略”》等10多部著作;参与编著时政评论集、学术论文集20多部。在中央重点党报党刊上发表1000多篇文章,其中有些作品曾获国家级奖,有的被《读者》《作家文摘》《文摘报》《报刊文摘》等转载,有的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首页头条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陶建群写给《大学生乐读》△
在青弋江边长大的作者,记忆中总有清甜的悠悠江水,他更忘不了江南悠长的雨巷和那演绎出的一个个凄美又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江南的雨、古巷的砖和经典的书籍滋养出了一位真挚又浪漫的诗人,他一一拾起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情感与渴望,用诗的语言直抵生活本质和灵魂深处。
《寻》
那个有露的早晨
我沿着诗行去追寻
千折百回的水湄边
你的歌声清亮如初
唱红了多少似雪芦花
唱落了多少似火晚霞
我远离水湄的天空
凝望你绰约的身影
我无舟可驾
只能远远蹑步于
你轻柔的叹息中
为你我苦苦而来
为你我苦苦追寻
那一方天明明净净
那一方水亮亮清清
你飘飞的头巾
你曾经的微语
在这明媚的季节里
流水一样地
从我身边款款而过
面对你的缥渺
面对你的犹抱琵琶
我只好寻找
千年前掩卷的
那首诗
《归》
山风撩起你洁白的衣裙
把缠紧的梦幻
抛向碧蓝的天空
苍穹下的一株白杨
站成一抹夕阳的晚霞
凝望如血的山岗
何处是你追寻的归宿
你忧郁的眼神
盛满晶莹的泪翳
浇开一朵粉色的莲花
洗涤发白的灵魂
从渺渺的山岚升起
庙庵传来沉深的钟声
静静敲打你滴血的心扉
你曾用方巾遮掩飘逸的秀发
裹一身素衣超凡脱俗
不想你难以耐住佛的清规
幽兰的目光向庙外伸长伸长
羞涩里抽出一丝红晕
红晕煽动渴望的翅膀
打开你紧锁的门窗
让每个黄昏都在你房间留宿
让每个晨曦都在你阳台上亲吻
擎一束玫瑰的芬芳
放飞你所有迷惘的日子
走向你该去的地方......
作者不仅是一位诗人,还像是一位细细描摹的画家,他画出素衣女子,画出渺渺山岚,画出方巾秀发,勾勒出一个不染尘世的姑娘。她有着纯净的灵魂,也有着忧伤的眼神,在泪光中不知归向何处。作者心弦颤动,情由境生,想将世界的所有美景赠与她,洗去她的哀伤。
【对话陶建群】
乐乐:陶老师您曾说过:“诗歌中的爱情故事,都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那您能讲讲对您的诗歌创作影响较深的生活经历吗?
陶建群:今年6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本人创作的爱情诗集《缠绵远方》。有很多读者读后来信询问,诗中所表达的爱情故事是写你自己吗?如果不是,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当即回复:诗歌中的爱情故事,都是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创作来说,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正如美国诗人保罗·穆顿所说的那样:“读一首诗歌,进入时你是一个人,离开时你是另一个人。”
我出生在江城芜湖,靠喝着青弋江水长大,忘不了清纯江水的甘甜,忘不掉悠悠江水的滋润,更忘不掉江南悠长的雨巷和那演绎出的一个个凄美而又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是这些生动的生活素材深深打动了我,于是胸中涌起的思潮在不时地喧哗、滚动,感情的阀门一经决堤,便一发不可收。而后,从心底流淌着的一脉温情,凝成了一行行文字,抒写出一首首诗歌。
乐乐:这本诗集为何名为《缠绵远方》呢?
陶建群:用《缠绵远方》作为诗集的书名,这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梭罗曾经说过:“万物尊重虔诚的心灵。只要你对某事如痴如醉心向往之,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扰乱你的内心。”生活会如此,诗歌也一样。内心有了固守和坚持,就会像郁郁葱葱的植物,向阳而生,有灵性,有力量。我深信,大家在阅读《缠绵远方》时,一定能感受到,这是一份从心底迸发出来的纯真信仰。
乐乐:陶老师的诗作中有很多用典,自然流畅,能看出您博览群书,且写作功底很深。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读书练笔的方法,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陶建群:我钟情于诗歌,是从小受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的熏陶,以及泰戈尔、惠特曼、莱蒙托夫、歌德、拜伦、雪莱、裴多菲、普希金等诗人作品的影响,是这些中外优秀作品,给了我创作灵感、丰富了我创作营养。大家读一读《缠绵远方》就能知道,我创作的爱情诗歌,有很多都是从自古典诗词里的爱情故事中衍化而来。比如《寻》这首诗,就是诗经《蒹葭》场景再现。当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与理想追求,在诗歌里表达出来,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尚古中出新。
关于读书练笔,我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积累、勤练笔。深刻领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真正含义,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乐乐:当下年轻人的爱情,埋藏于音乐歌单下的评论,存在于深夜里悄悄写下的微博,电子设备记录了我们涌动的情愫。
但在这花一般的美好年华中,我们同样追求诗一样的爱情,朋友,放下焦虑,去读一首诗歌吧,它会唤醒你心灵深处的悸动,在回味中体会生活给予你所有的苦和甜。
触摸心灵深处
——爱情诗集《缠绵远方》序言
作为从事新闻宣传与理论研究工作和热爱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在写作上经常要在理性与感性的表达之间进行转换。写时评,是观点与立场的理性表达;写诗歌,是情境与情思的感性抒发。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话语体系,要做到切换自如,就像一个歌唱演员要能用不同的演唱风格,来演绎不同的作品。这对于我现在从事的新闻与理论研究工作来说,经常就是这样的。白天,常常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写作上规定动作;到晚上,才能在思想与情感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确切地说,我更喜欢后者这种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
这段时间,我先后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原创的爱情诗歌,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与关注,也希望我能结集出版。为答谢与满足热心读者的愿望,我收集整理了以前和现在公开发表的部分诗作,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这本诗集《缠绵远方》。
二十多年前,远方出版社出版了本人创作的爱情诗集《送你一束思念》,反响不错。当时有很多读者读后来信询问,诗中所表达的爱情故事是写你自己吗?如果不是,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当即回复:诗歌中的爱情故事,都是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创作来说,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正如美国诗人保罗·穆顿所说的那样:“读一首诗歌,进入时你是一个人,离开时你是另一个人。”
我一直认为,好的诗歌作品,首先要有画面感,让人读后有一幅甚至几幅画面映入眼帘、进入脑海;其次要琅琅上口、节奏明快,有旋律感;第三,要有思想情感与艺术张力,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实情感,只有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脉温情,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深入灵魂!尤其是爱情诗,更是如此。
翻开古今中外的诗歌历史篇章,爱情从来就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我国两千多年来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兴起的艺术手法,抒写了青年男子思恋少女的情丝,表达了对理想中爱情的向往。汉魏以来的《乐府》诗中,爱情诗更是璀璨夺目,意蕴深长,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只要从《艳歌行》《怨歌行》《长相思》等这些调名就可想而知了。如《上邪》的海枯石烂,永不变心;《西洲曲》的委婉情深,回肠荡气;《子夜歌》的“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等,都是爱情诗的传世佳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像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等诗人的爱情诗,都是抒写诗人自己内心情愫的华章。
我国现代爱情诗真正进入一个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时代,还是在“五四”前后几年。这期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冰心、汪静之等写的爱情诗,如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在读者面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们以深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倾吐了自己爱的情丝。其中,有希冀、有向往、有悲伤、有欢乐、也有忧虑,写得情真意切,柔婉缠绵。尤其是汪静之的《蕙的风》,像是一把火炬照亮了爱情的夜空,像是一股春水激流融化着爱情的冰层。他们发出了“爱情是禁锢不了”的呼声,表达了对自由纯真爱情的追求。
我钟情于诗歌,是从小受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的熏陶,以及泰戈尔、惠特曼、莱蒙托夫、歌德、拜伦、雪莱、裴多菲、普希金等诗人作品的影响。最主要的是,靠喝着青弋江水长大的我,总忘不了清纯江水的甘甜,忘不掉悠悠江水的滋润,更忘不掉江南悠长的雨巷和那演绎出的一个个凄美而又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是这些生动的生活素材深深打动了我,于是胸中涌起的思潮在不时地喧哗、滚动,感情的阀门一经决堤,便一发不可收。而后,从心底流淌着的一脉温情,凝成了一行行文字,抒写出一首首诗歌。
在诗歌创作中,我追求典丽、深情、清纯、真切、厚重的现代古典派诗风。李白的浪漫、杜牧的清绝、苏轼的豪放、李贺的瑰奇、李商隐的悱恻等各具特色的诗风,对我有着极深的影响。因而,我创作的诗歌中总含有古典意蕴和韵味。我特别喜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他思维敏捷,多愁善感,是写情诗的圣手。从他的诗中,能读到爱的典故、词的韵味,他善于把古典的情味和意境隐藏在字里行间。他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感情,能诗化美化,如《风铃》《真空的感觉》《等你,在雨中》等诗,写得极为出色,清灵脱俗,新意迭出,显示了奇美而独特的魅力。
在诗歌的选材和内容上,我似乎对戴望舒、徐志摩的诗情有独钟。诗人戴望舒的一生,大多在忧郁苦闷中度过。由于他的生活中有着过多的不幸,他的诗就常常表现着愁苦、迷茫、伤感、幻灭的情绪,散发出淡淡的忧伤,给人以含泪的微笑。他的爱情诗写得很有特色,充满着苦涩的情味,回响着心灵的旋律,在艺术上是娴熟完美的,又是富于创造的。比如,戴望舒创作的《雨巷》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除了优美的意境,极富音乐感的诗行节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人戴望舒表达个人惆怅所选用的场景:窄巷、细雨、伞、姑娘,构成的戏剧性场面,唤起了读者内心的体验。
常读爱情诗的就会发现,情诗绝大多数都是写爱情的失落、惆怅、忧伤、痛苦、别离,这是因为真实的爱情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有位作家说过:“就是最好的爱情之杯中,也常常盛有苦酒,崇高的爱情多是痛苦的。”正因为这样,爱情的惆怅与忧伤,更能投合人的忧郁心境,引起宣泄与共鸣,给人以美感。而恰恰这些东西,正符合我的审美情趣,因而,我创作的诗歌,也抒写了一丝失落、一丝惆怅、一种情思、一种期盼的真实情感,力求达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境界。
诗是抒情的艺术,是心灵的歌唱,是情景的交融。因此,我十分注重对诗的意境创造,力求语言朴实,意象鲜明,词句短小,节奏轻快。并通过比喻、象征、通感、比拟、意象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和技巧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情感,形成自己的艺术格调。在诗歌创作中,我摒弃了一切纯粹的形式和晦涩的表达,抛弃又承袭了先辈们的诗文典范。没有刻意的雕饰,没有虚伪的词藻,创作并发表的这些小诗,虽然称不上艺术珍品,但毕竟是从饱浸生活之泉的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是浓的,恨是真的,爱是深的。有了这些,其他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了。(《缠绵远方》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