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社会
  • 中宏网首页 >
  • 社会 >
  • 正文

宋馨美学:心理育人 公益育德

2020-01-14 09:49:06 来源: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征程,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取得了不平凡的发展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并不轻松。在这背后,与我们领导人们踏实肯干、追求卓越的品质紧密相连。我们凭借着宋馨会长走在前列,引领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取得长足的发展成就固然不易,但是于我们而言,更不易的是如何守住发展成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因此,我在研究"宋馨精神"时,越来越欢喜于研究会20年来在宋馨会长身上时时刻刻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大爱精神感召下,走过的心路历程,我越来越感动于这种苦心坚持、爱心奉献。我慢慢体会出"宋馨精神"不仅仅是我们研究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应该作为新青年的指路明灯,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回顾历史的一幕幕,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这是"宋馨精神"这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下,每一位有着慈悲大爱、赤诚之心的公益人二十年如一日最热忱地坚持,这是怀揣着无私的奉献和大善之心的宋馨团队为此奋斗一生的信仰和理想!

4833.jpg

  我想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做就是20年,更难的是带领整个团队坚持了20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已经有了美学的高度和价值!我期望既总结"宋馨精神"阶段性研究成果,又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宋馨美学"的理论指导。处在时代潮头的我们,面临着全新的公益担当发展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将已经获知的"宋馨精神"应用起来,指导今后的工作。

  因为"宋馨精神"内涵丰富、境界高远,我谨在此从个人的粗浅认识做一点梳理,实在是管中窥豹、班门弄斧,但求抛砖引玉、集腋成裘,逐渐形成我们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宋馨美学"。

  首先,"宋馨美学",美在心理育人、公益育德。宋先生始终致力于以美育德,以德育人,美善相谐的德育策略。美育是德育之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全过程中渗透和贯穿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环节,"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朱光潜认为,"人生的艺术化"意味着人生的情趣化、超脱化、道德化和完满化。在朱光潜看来,文艺能够怡情养性,有助于人生情趣化的实现;要实现人生的情趣化,还必须以超脱的精神观照人生和创造人生;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因而艺术化的生活即道德化的生活;人生的艺术化还意味着人生的完满化,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出全面完满的人,才能创造出真正完满的、艺术化的生存。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而这恰恰体现了宋先生"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公益的本质是公益人与受益人相互作用的人生境域。在这个意义上,公益人应该成为心灵的诗者,使公益的爱与慈悲与本然的人生境域相契合。

  再者,"宋馨美学",美在赤诚之心带来的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教导力。效仿自然是儒家德育的特色,孔子的诗教开创了以松比德的传统,它使德育实践与美学理想相融合,使人生修养进入了诗性的审美境界。革命前辈继承了松文化的传统,赋予松文化以革命意义,今天的德育更应该继承以松比德的诗性道德修养专题,克服理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德育诗化。而宋先生以她赤诚之心和饱满的激情感召一代代公益人执着、坚守,对自己的事业潜心钻研成专家,一生只做一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也感到了态度与力量!象梅花,象劲松!

  现代社会中人的高度异化,使拯救精神成为人的最重要、最迫切的内在必需。只有感性和理性平衡发展,人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家园,世界才真正向人敞开,人的存在才有深度。"宋馨美学"就是这样一种松文化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什么?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淀。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岿然如山,坚强不屈。"宋馨美学"就内涵了这种精神底蕴,"宋馨美学"美在身处纷繁复杂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仍不懈地探索真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她终身奋斗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势必对我们研究会的未来影响也是极深远的。我们要向这样的领路人致敬和学习,学习她"追求卓越"的精神,学习她"执念细节"的认真,学习她"坚持不懈"的毅力……

  刚柔相济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太柔了会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遭受打击,唯有刚柔相济才能成就大事。这是天地万物存在的规则,太刚容易折断,太柔没有力量,因此天地刚柔并济,没有偏废。人也应如此,为人处世,不能太过刚硬,要学会圆通,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事物的度,灵活处理意外情况,才能让自己游刃有余。

  曾国藩的这一见解与《鬼谷子》中的"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这一思想可以说是一致的。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他们的规律,阴阳互补,刚柔并济。人也要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此才能在人生中进退自如。"宋馨美学",美在刚柔互用符合天地之道,"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这种刚柔相济的美学领导力才使得如逆水行舟的研究会之船行驶了20年而平安通畅、不改初心。

  知行合一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答顾东桥书》)。

  "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明明觉者也"(《大学问》),"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答陆原静书》)。"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王文成公全书》卷一)。

  这其实再次体现了"宋馨美学"所主张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念,体现了宋馨先生在道德教育中注重实践和追求实际效果的精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更要鼓励孩子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去实践自己立下的志向,而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诚意格物",摒弃自己的私心杂念,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观点。要多多"事上磨炼",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道德的完成。阳明先生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他认为,人在道德修养上要多多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实践,倘若只是空想,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乱了,不去努力实践,那平时所想的功夫,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经过多年的儿童村、敬老院心理教育实践,宋馨先生在"致良知"的体系下,贯彻实施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主张。这点可以归纳为"宋馨美学"的知行艺术,"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可以算做"宋馨美学"的伦理学说和修养论。

  离骚情怀(家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宋馨先生心系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总是把目光投向那些需要爱与温暖的柔弱心灵。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也是宋馨先生毕生的追求,在价值观多元的现代社会,她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也没有超然世外,而选择的是用坚定不移的决心来护持自己的高洁理想,内外兼修、笃定前行!

  大爱慈悲

  有一种爱叫坚守。"宋馨美学"毅然坚守的是自己心中的梦、真心为桨,让幸福在敬老院流淌的一份坚守。没有昙花一现的冲动,没有追名逐利的世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耕作在孩子们和老人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心间,承受了无数的痛苦和难以释怀的孤独,这些都没有压垮宋馨先生和这些前赴后继公益人心中的信念,她们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成为我们的领路人。

  有一种爱叫无私。她们是一群孩子们眼中美丽的天使,是孩子们心灵的钥匙,是孤独的老人们的贴心人,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孩子,一心为老人,"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老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她们始终将孩子们、老人们冷暖记挂心间已经是生活常态。她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成就的了研究会的大家。无私奉献的本色,让她们在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心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有一种爱直抵人心。绝壁凿路,寒暑无歇,让闭塞的心灵重新敞开,迎接阳光,全心投入,心系孩子们……一张张朴实的面庞,一句句温暖的话语,都是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这就是大爱慈悲的美学力量!

  解读"宋馨美学"——20年公益之路,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动人场景,时时刻刻教化我们。善行之下,浇灌祖国花朵,绽开的是奉献。

  宋馨会长,亲传坚韧朴实之理。宋馨老师,20年薪火相传,绝不仅仅是一份温暖,一分耕耘,更是心理育人的为人之道、做事之道,是爱,更是坚韧的耐力;做公益润物无声、细致入微,做人脚踏实地,真真切切。就是这样的亲身相授,让公益伟业走过20年!

  善行壮举,以大承其德行,广博友善爱人之道,以此感育代代公益人!凯歌奋进,扬帆远航。如今,每一位公益人都是主角,作为时代弄潮儿的我们,更加需要"宋馨美学"的引领,并成为"宋馨美学"思想的践行者。让"宋馨美学"思想成为人人乐道和向往的精神追求,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公益人之歌。

  (本文作者:仇建宁,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讲师、心理咨询师,全国宋馨心理公益爱心联盟秘书长)

编辑:王镜榕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