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获悉,重新编制后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昨日起在西湖博物馆进行社会公示,为期一周。
记者了解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正在实施的是2005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即将到期。2014年,西湖景区就已委托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对现行规划实施了评估,评估结论为:杭州西湖景区的总体规划必须进行重新编制,并通过规划重点解决在居民社会、产业、交通、土地等方面的问题。
杭州西湖景区是典型的“城市型风景区”,较之其他风景区所面临的资源保护、综合管理、与城市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也更为复杂。此次公示的规划由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编制,将加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在本轮规划中,将通过相应的规划措施,协调杭州西湖风景区和城市的发展关系,实现景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打造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景交融的慢行公共空间,具体规划措施以交通为首要策略,推动城景交融,依托地铁大环线,通过设置入口换乘中心、限制机动交通进入,鼓励慢行等措施;同时针对景区范围现状,结合保持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杭州西湖风景区范围进行了局部微调。
西湖风景名胜区不仅是景区,更是世界文化遗产。本轮规划将紧密结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文本》中对西湖风景区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真正落实西湖作为世界遗产地对保护规划、游赏规划、居民点规划等的要求;同时,针对风景区内居民点调控本着实际性与可操作性原则,重视景中村的业态调控与发展,充分体现控制型居民点的文化资源特色,依托村庄现有的业态基础,塑造优化各村庄的业态特色,加强景中村发展引导。
本轮规划实施后,又将给市民游客游玩西湖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在公示现场看到,景区游赏及道路交通规划都有较大的变动。
本轮规划中,景区将根据游人密度、网络结构、风景内涵等情况,在网络结点、游人热点等位置设置三级游览设施,其中一级游览设施6处,分别为九溪口、岳湖口、灵隐主入口、茅家埠、龙井村和东山弄,每处间距约3至4公里;二级游览设施28处,主要为餐馆、小卖,茶座、土特产供应等内容,有公交游览系统相连接,设三级停车场;三级游览设施散布在各景点中,设茶室、小卖、照相服务点、公用电话等措施。
规划依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特征,按世界遗产的要求,确定在西湖风景名胜区中的核心解说主题是游赏为主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观,井以此为基础在风景名胜区内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建立解说信息库、配备专职解说人员、完善标牌和电子设备等解说设施;提升解说展示场所品质,完善游赏服务系统和设施;丰富景区游览解说方式,综合利用人员解说、语音导览、设施展示、移动终端导览等解说方式;定期开展科学考察、青少年教育、讲座展览、志愿者体验等科普教育活动。
规划将景区内部道路分为景区公交慢行专用路、景区支路、景区干路三类。其中景区公交慢行专用路只能通行景区内部公交系统、慢行;景区支路作为机动车动态总量控制相对高标准的一级区域,且不建议城市公交线路;景区干路作为机动车动态总量控制相对低标准的二级区域,进入启动限制后仍可通行城市公交线路。北山路、杨公堤、南山路(杨公堤一玉皇山路)、孤山路这几条游玩西湖的“必经之路”都在本轮总体规划中被规划为景区公交慢行专用路。
为了保护西湖文化历史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规划还增加了河坊街、南宋皇城遗址、梵村三块保护区,面积为0.2平方公里,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面积也将增加至59.2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