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金秋十月,天津港东疆港区内一派喜人景象——1500平方米晚稻进入集中收割期,沉甸甸的金黄稻穗在阳光下翻滚,不仅勾勒出港口罕见的“丰收图景”,更以实打实的成果印证了天津港在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扎实成效。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海上门户,天津港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战略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天津市“871”重大生态工程部署,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三年行动,推动港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东疆港区耐盐稻种植项目,正是天津港探索“港口+生态”融合发展的典型实践。2024年耐盐稻试种长势良好,盐碱裸露治理成效显著,今年天津港将种植规模扩大至3000平方米,实现早稻、晚稻各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种植——早稻于5月22日顺利栽插,晚稻在6月26日完成播种,选用优质耐盐品种“隆优619”,确保生态效益与种植成效双提升。
为破解港区盐碱地种植难题,团队创新采用“科学治理+精准培育”模式:通过修筑调蓄系统实现降盐控盐,定向改良土壤提升有机质含量,同步在种植区周边配植碱蓬等耐盐植物构建生态缓冲带,为水稻生长营造了适宜的微环境。经过数月精心管护,当前晚稻长势喜人,预计产量将圆满达成预期目标。
“晚稻丰收不仅是一次农业种植的成功,更是天津港生态修复能力的有力证明。”东疆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耐盐稻种植,既加快了闲置盐碱土地资源利用,又进一步改善了区域生态肌理,让‘工业港口’与‘田园风光’实现和谐共生,为绿色港口增添了独特景致。”生态治理的成效不止于稻田。截至目前,东疆港区治理区域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
同时,天津港还在东疆港区裸露地大范围推广芦竹等耐盐碱植物种植,搭配高粱等经济性作物,形成“生态修复+资源利用”的复合模式,既提升了港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又探索放大了生态效益,形成“水绿滩红、鱼跃凫翔、吊臂林立、车载船装”的独特景观格局,春回大地、夏满苍翠、秋赏红滩、冬栖候鸟,勾勒了一幅港口魅力生态图景。
此次晚稻丰收,是天津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标志着天津港在建设“生态可持续、宜业又宜居”的世界一流绿色港口进程中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天津港将继续坚守“模仿自然、人工干预、创造植物生境”的治理理念,持续深化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以更多实打实的生态成果,为京津冀海岸带生态保护贡献“港口力量”,推动世界一流港口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协同发展。(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