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财经
  • 中宏网首页 >
  • 财经 >
  • 正文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区专场

2025-10-12 15:16:11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讯 10月11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区专场。河北区委书记徐刚、河北区副区长田强、河北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仲旭、河北区住建委主任罗云、意风区管委会主任郑霞出席,介绍河北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4--发布会.png

徐刚介绍:

“十四五”期间,河北区扎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三新”“三量”部署要求,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稳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的奋进之路,可以用四篇“文章”来概括。

一是做好“转型”文章,在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上下功夫。

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我们始终将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机遇促转型,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牵引,推进“站产城”融合发展,以大意风区1.55平方公里为主要承接平台,五年来累计引进北京新设机构198家,落地国能航运、神州高铁等北京项目49个、投资额109.3亿元。大意风区集聚了13座高端楼宇,华为天津区域总部、中远海运等5家龙头企业,18家央企二、三级总部,成为河北区亩均产值最高、税收效益最好的“聚宝盆”。

强化招引促转型,强力推进投资促进工作,五年来累计引进优质项目208个,产业项目到位额417.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持续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市场主体达6.4万家,“四上”企业数量552家,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1.3%、64.3%。科技创新促转型,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充分用好中国铁设等科创资源,共建共享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18个、创新联合体5个,培育垂类大模型25个,打造创佳等5个科创园区,引进中关村智造中试服务平台,开展“津英汇”活动24期,科技策源、生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56.2%、95.3%、100%。一系列组合拳综合起效,河北区发展含金量、含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二是做好“改革”文章,在集聚要素资源上下功夫。

党中央赋予天津“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定位,我们不断增强改革魄力,推进生产关系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融合。敢为人先开展机构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数字经济发展办公室、数字产业发展集团,创新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让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更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大刀阔斧推进国企改革,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市场化引进职业经理人、总会计师14人,构建起城市建设运营、产业培育发展、国有资本投资和资产运营“四大板块”,2024年区属国企营收同比增长50%。攻坚克难推进资产盘活,创新“3+2+1”资产盘活推进机制,建设存量城市资源服务管理系统,2024年以来累计盘活闲置资源57.4万平方米、实现收入37.3亿元,通广科技园、金鸡鸣园等项目焕发新生。

用心用情优化营商环境。推出2批22个区级“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打造“智汇海河北”人才工作品牌,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30余人;创新建设数智金融法庭,实施一类案件批量高效调解审判,累计审结案件约2.7万件,较民事案件平均审限缩短62%。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正在加速形成。

三是做好“文化”文章,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上下功夫。

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河北区聚集了全部八种“津派文化”要素,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10处,历史风貌建筑85幢,红色资源2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我们高度珍视历史的馈赠,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让津派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坚持保护为先,抢救性修缮盘活北洋法政学堂、云贵会馆、圣心教堂等历史文化遗产。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标准打造天美艺术街区、意风区·东西里等项目,推出“六觉(决)联珠”红色资源体验线路、海河最美十里画廊精品文旅线路,“少年强”“觉悟薪火”“叔同之夜”等“文旅+演艺”项目异彩纷呈,国际设计周、饮冰室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精彩出圈,2024年全区15个A级景区接待游客2041.9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8.6亿元,人均消费同比增长37.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紧盯“文化+科技”赛道,打造86号天美艺术园区、创新公社、玩具四厂等文创园区,建成天津美院人工智能艺术实体性新型研发平台,已聚集游戏研发、创意设计等相关企业近800家。

四是做好“治理”文章,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

我们始终把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扮靓“新面貌”,推进片区式、渐进式、嵌入式、个性化城市更新,金钟河大街南侧等5个城更项目加紧推进,华新大街片区等城更项目实施在即,城区功能、业态、品质显著提升。推进“大城三管”,开展美丽社区、背街里巷等精细化治理,改造老旧小区65个,总建筑面积136.7万余平方米,惠及群众约3.2万户。

扩大“供给量”,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投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树牢“办一流教育”的雄心壮志,成为全国首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代表全市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天津二中、天津一中河北学校、河北小外等一批学校发展态势强劲。找准“破题点”,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难题,以物业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在全市首创党建引领“阳光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已建成示范小区73个,老百姓的家园更靓了、日子更美了、生活更幸福了。

接下来,我们将高点定位、深度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围绕打造现代服务业升级版和科技创新一并谋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坚定不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让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焕发全新活力,也欢迎大家来日新月异的河北区转一转、看一看。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回答记者提问如下:

记者提问一:河北区作为天津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在适应新发展阶段、培育和发展新动能上,有什么破局思路和招法?成效如何?

徐刚介绍:“十四五”以来,我们下定决心调结构、转动能,以现代服务业升级版“三驾马车”拉动,新动能培育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一是“无中生有”拓展数字服务业新赛道。引进华为天津区域总部这个“龙头企业”,“一子落而全盘活”,目前聚集生态企业105家。投资建设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300P,使用率95%,培育大模型25个,聚集人工智能企业70余家。基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独特场景,我们选定车联网赛道,“车路云一体化”全要素建设城市级云控平台,推进62.2公里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全域开放,建成7.3公里“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示范线路,与交通集团新通公司合作投放无人物流车近百台,让“聪明的车”跑上“智慧的路”。我们激活数据要素这一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实体化运营天津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中心,开发数据产品519项,实现数据融资1000余万元,吸引100余家数商生态共同参与。近三年,河北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1.2%、28.7%、34.5%,呈现数聚河北、数智河北、数惠河北的蓬勃发展态势。

二是“有中做优”增强航运服务业新质效。近年来,我们抓住港产城融合发展机遇,确定了船东、货主、金融法律、数智能碳四大方向。高标准打造1.22平方公里的航运服务集聚区启动区,旺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入驻21家服务机构,远洋大厦二期项目进展顺利,揭牌成立中远海运华北区域总部和国际航运科技中心。引进国能(天津)航运有限公司,带动河北区运力规模达全市22.7%,成为“津城运力第一区”。“十四五”期间,航运相关企业从253家增至645家,增幅155%;今年1—8月实现税收1.06亿元。一个船货服生态集聚的津城国际航运服务示范区正加速奔跑。

三是“优中做强”提升商贸文旅服务业新能级。河北区既有八种津派文化全要素,又在全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八大商圈独占两席。我们有底气、有条件打造全市文商旅融合标杆。近年来我们用城市更新的办法、秉承国际一流标准精心打造,最美书店钟书阁、嘉佩乐柏典酒店全国首店、天美艺术街区、T-PARCO天津悦力场等一批高品质项目加速呈现,海河青年艺术季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海河北岸松弛浪漫的生活方式正在具象展现。

记者提问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请问河北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田强介绍:河北区是天津市区最早退海成陆的地区之一,是天津近代工业和金融业的摇篮。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变迁,如何应对区域空间限制、人口深度老龄化、产业结构空心化等诸多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而我们的解题思路就是用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创融合”这个“王炸”,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四五”时期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畅通融合的路径,狠抓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市级技术转移机构8家,与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合作,建设运营中关村(智造)中试服务平台,入选京津冀首批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清单。建设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服务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孵化160余个适配认证解决方案。完成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7项,涌现出国网天津公司的全国首台自研“水泥制品快检仪”、国能航运的“内河船舶编队航行技术”、昆泰时空的芯片级原子钟、贝芸科技的AI辅助药物研发等一批关键技术成果。五年来,累计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00亿元,较“十三五”翻了一番。

二是把握融合的关键,紧盯企业主体培育。围绕“铁”“电”“船”三大龙头产业,组建了“轨道交通与智能运维”“智能电网”“绿色智能航运装备”等创新联合体和研发中心;成立了“电力物联网”“能源大数据”“工业元宇宙”“增材粉体新材料”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引育了飞泰交通、神州高铁、中远数智、中科芯创等一批高科技企业,5家单位获评天津市猎豹企业称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数量,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24.65%、24%和71%。

三是做强融合的支撑,优化科创服务生态。获批3家市级知识产权产业运营中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较“十三五”末翻一番。新增4家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大学原子钟项目团队、南开大学AI制药项目团队实现“带土移植”,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赵斗当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20名科技人才获评市级及以上项目称号。全力支持蒲公英医药服务共创平台发展,不断建设国际生物医药创新服务新高地。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聚焦重点产业,强化科技供给、加速成果转化、引聚科创企业,努力把河北区建设成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贡献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两创融合示范区”。

记者提问三: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请问河北区是如何用好这一抓手,实现老城区“旧貌换新颜”的?

罗云介绍:河北区抢抓重大机遇,以“实施一批、报审一批、谋划一批”的模式扎实有序推进河北区城市更新工作。目前,已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5个,总占地面积约370.1公顷,总投资约97.53亿元,涉及老旧小区改造62个,惠及人口约9.26万人。有关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厚植文化底蕴,传承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河北区通过城市更新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加强海河历史文化街区、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盘活用好小洋楼资源,高标准做好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谋划实施了第一个以产业运营自平衡的天美艺术街区项目,第一个百年历史建筑群保护活化的意风区东西里、原意大利兵营改造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统筹推进中山路周边片区规划布局,重塑百年中山路文化品牌,完成北洋法政学堂的修缮工作,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二是增进民生福祉,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河北区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设施、安全隐患等指标,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短板,解决“城市病”问题。金钟河大街南侧片区项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完整社区;中山北路片区项目通过轨道交通赋能,深化站城融合设计,改善片区基础设施承载力;外院附中站周边片区项目融合“TOD”理念,盘活低效资源,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三是鼓励市场运作,打造全新城市地标。河北区探索更新路径,优化审批手续,通过小尺度、渐进式、可持续的“微更新”方式,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引导公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发力,打造了钟书阁、一尺花园、云贵会馆、圣心堂等“小而精、小而美”的项目。同时,结合河北区待建地、边角空地等零散地块,联合市、区国企,“一地一策”制定更新方案,推动丰厚里片区等零散地块城市更新项目,让“冷资源”释放“热效应”。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开展河北区城市更新片区策划,结合区域特点划定重点片区,明确更新目标,加速项目谋划。助力天津市建设成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记者提问四:意风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承接平台和全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窗口,“十四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发展成果?

郑霞介绍:“十四五”期间,河北区持续打造现代服务业升级版,推动意风区成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累计完成投资3.78亿元,更新改造10万平方米,年游客量跃升至1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超10倍。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称号,高品质消费的活力潜力热力不断释放。

一是推动功能转换,将空置洋楼改造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消费空间,“原意大利兵营”改造为新零售体验的东疆之星·意风新经济产业园,开业两年来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年营收超2000万元;“蝴蝶楼”变身为携程旅游京津冀品牌体验中心,提供门店、景区、租车一站式服务;“原意大利文化处”升级为“佰客屋”骑行文化体验馆。

二是塑造品牌IP,引入新加坡嘉佩乐品牌旗下柏典酒店,打造高端雅致生活方式;建设“最美书店”钟书阁,独特建筑风格迅速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擦亮名人故居IP,推出梁启超纪念馆《少年强》实景灯光秀、曹禺故居《寻找戏剧家》沉浸剧等,吸引大批游客和年轻人参与其中。

三是聚焦首发经济,“演、赛、展、商、旅”多管齐下,“首发”景区文商旅服务消费平台“意起GO”;举办周杰伦原创品牌“首秀”;“首展”意大利艺术家画展、圣心毕业艺术展、镜体字展;“首演”阳台歌剧《茶花女》、圣心新年音乐会、萨克斯俱乐部广场演奏、二次元大随舞;复刻百年马可波罗广场“悦冬冰雪节”、打造首届海河艺术季等“首节”,引爆“意风热”。

我们充分用好意风区现象级城市名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商圈的优势,商务商业协同,将1.55平方公里大意风区整体打造,逐步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增长极。

“十四五”期间,华为区域总部和百余家生态伙伴企业相继落地于此,1.22平方公里航运服务集聚区落地建设,11万平方米中远海运华北区域总部暨“国际航运科技中心”揭牌设立;4.5万平方米旺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投入运营,一年时间已引进国能航运、国新租赁、浙江机电等几十家航运龙头企业。如今,大意风区以全区5%的面积,贡献了33%的税收,聚集了26%的规上企业,实现了84%的内资到位额和25%的社零额,新注册企业数占全区20%,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记者提问五:刚才,徐刚书记提到,河北区在全市首创党建引领“阳光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请问这一模式的核心内涵是什么?通过哪些创新举措,精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仲旭介绍:党建引领“阳光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就是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小区物业管理为切入口,探索和创新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把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做实做细、做得可感可及。

之所以要探索和推进新模式,主要还是坚持问题导向。物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居民高度关心的问题之一,甚至存在部分小区居民与物业矛盾尖锐、相互不信任,12345热线投诉不断,“拉锯战”屡见不鲜。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河北区委提出,围绕“党建引领、开放参与、以收定支、质价相符、公开透明、全民监督”六个要素,探索党建引领“阳光物业”小区治理新模式。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是从三个层面开展工作的:

在社区层面,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控场”不“下场”,在物业和居民之间架起桥梁、搭好平台,让居委会不当“保姆”当“保安”,做好社区大小事务的信息员、调解员和服务员。

在物业层面,我们开发了“治小北”小程序,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各项收支全部公开;创新建立小区“安心账户”,将小区的物业费、公共收益等全部纳入安心账户,真正解决好居民和物业关心的费用问题、公开问题。

在居民层面,探索建立了小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楼门栋长等小区自治组织的层层推选机制,并通过规范完善居民公约引导居民把协商议事做实,促进了小区物业管理、小区治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无序维权”到“有序监督”,从“个别发声”到“组织化表达”的转变。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目前我们已在73个小区全要素建成新模式,占全区小区总数的13.5%,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物业费收缴率平均提升19%,群众满意度平均提升14%,物业有关投诉平均下降72%,取得了“三升一降”的良好效果。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动在全区118个社区提质扩面,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编辑:王敏
审核:王明月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