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财经
  • 中宏网首页 >
  • 财经 >
  • 正文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东区专场

2025-09-28 13:17:53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讯 9月25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东区专场。河东区委书记周波,河东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川,河东区副区长田海鹏,河东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帅英军,河东区人社局局长于春野出席,介绍高质量发展的河东实践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关心的问题。

2--.png

周波介绍:

“十四五”时期是河东区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努力推进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建设,各项事业得到稳步提升。

一是打造转型发展的活力河东。作为中心城区、曾经的老工业区,我们全力推动创新转型发展。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宝贵机遇,优化“一站一带一园多点”总体布局,推进“站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天津站地区、海河东岸创新发展带、金贸产业园区等载体提质升级。相继引进了国能集团天津电力、大唐电商等一批央企下属企业项目,驻区央企下属总部型企业达到32家,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全区限上企业持续增加,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超过7.6万户,对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比重从18%上升到26%,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从8%上升到12%以上。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挥区内大院大所、科教资源作用,推动“地”“电”“核”等特色产业发展,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达到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成功实施全国首单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镱-176同位素”实现成果转化。国机集团天津电气院建成3个中试验证平台。推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上线全市首个海洋环境数据专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河东区成为全国首批10个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城市之一,我们的创新生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是打造焕新焕彩的品质河东。我们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做优增量推动盘活存量、有效提升质量。在中心城区率先编制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梯次谋划实施了一机床、津龙湾、井冈山路、一冷·天音、大直沽片区等一大批大体量城更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240亿元,曾经的“工业锈带”正蝶变为“产业秀带”“生活秀带”。嘉里中心、金茂广场、俄欧风情街、路劲屿东城、大直沽中路等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串珠成链、交相辉映,城市越来越大气、洋气,充满现代气息。

三是打造人文荟萃的魅力河东。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河东区作为天津的城市之根,我们持续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聚焦“直沽根、海河脉、工业地、非遗韵”的直沽文化特质,赓续文史脉络、重塑工业空间、活化非遗技艺。全区非遗项目达171项,总量居全市前列。推出祥禾糕点、大直沽酒、老津卫花茶等具有河东特色的系列非遗产品。深入挖掘严复与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严复主题公园建设。坚持“文创+科创”定位,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深化合作,成立河海津韵文创产业发展联盟,推动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天津中心。开展“海河东游GOU不同”、非遗市集等系列活动,推动建设金阜码头、直沽码头、棉3码头,河东体育场、河东文化馆剧场实现运营,丰富各具特色的消费场景,把文旅“流量”变为消费“增量”。

四是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河东。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始终把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每年扎实实施20项民心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成立全市首家街道就业驿站和商圈就业驿站,累计新增就业超过8万人。累计新建、改造5所义务教育配套学校、2所十二年制学校、11所幼儿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40余个,总建筑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9万户。我们深化“大城三管”,扎实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扮靓城区颜值、完善便民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做好“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河东力量。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诚邀大家到河东:游海河、赏非遗、逛市集、遛商圈、品美食,感受“津韵河东·向新之城”的独特魅力。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回答记者提问如下:

记者提问一:我们注意到,河东区近年来已策划并实施了多个城市更新项目,请问河东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突出特点?

周波介绍:实施城市更新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建设“城市更新实践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河东区把城市更新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发力点、支撑点,作为发展工程、民生工程,谋划实施了一大批城更项目,为发展提供了有力牵引。

在这里,我想用“123”来概括河东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城更项目,分别是:一机床、二次方产业园、棉3创意街区。这三个项目各有特点,比如,一机床是大体量工业遗存的综合性城更项目,被自然资源部评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一批典型案例,最近这个项目又荣获亚洲城市更新建筑设计银奖、景观环境设计优秀奖;二次方是全国首家二手商品电商产业园,也是闲置资源产业化、园区化更新的实践;被评为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棉3,则是特色时尚文创街区,昨天晚上,第六届天津夜生活节启动仪式就在这里举办。“123”也体现出河东城更工作从“一开始”到“接二连三”的探索和深化。回顾几年来的城市更新,可以归纳为“打好三张牌”:

一是打好因地制宜、系统推进的“规划牌”。城市更新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我们注重通盘考量、系统规划,坚持“全景编织”,努力实现整体效应。比如,一机床项目是一个大体量城更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片区更新体量大、改造资源类型多,涵盖老旧工业厂房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新建产业楼宇和公寓住宅等多种形式。我们对整个片区统筹规划,既“修旧如故”,留住新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的宝贵遗存,又打造“都市公园+现代产业”新模式,形成了较好的片区效果、综合成果。目前来看,津一・PARK,包括其中极具年代感、工业风的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已经成为市民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的城市新会客厅。

二是打好多元协同、产业导入的“效益牌”。城市更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而能新”“更而能兴”,兴就是内涵式发展之兴,这就需要积极导入新业态、新功能、新场景。应该说,我们的每一个城更项目,都十分注重产业导入,不搞“捡到筐里都是菜”,而是算好“经济账”“效益账”“长远账”,让“金篮子里装金鸡蛋”。比如,棉3创意街区提升改造,主打的就是“文创+科创”业态融合,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和创新企业聚集地。再比如,“一冷·天音”城更项目,通过联动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纺织集团等高校、企业,导入音乐、美术、演艺等相关产业,让“冷厂房”变成“热产业”。同时,我们发挥区属国资国企的作用,推动“政企合作、市场运作”。比如,与首程控股集团合作设立了“天津市河东区城市运营产业基金”,创新运用天津嘉驰股权投资基金,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市场化“新解法”。

三是打好品质提升、可感可及的“民生牌”。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我们深信,最动人的更新图景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愿景。为此,我们通过“开门更新”汇民智,开展“城市体检”补短板,推动城市更新“物理改造”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协同推进,一体提升民生品质,以“小步快走”的形式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美而精”的民生项目。正如我刚才提到,近5年,我们提升改造老旧小区140余个,约9万户居民实现了“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转变。打造了“下楼就进公园”的“口袋公园”18个,让居民遛弯儿、遛娃有了更多好去处;我们还更新提升了超百万平方米绿地,累计建设30余条市政配套道路及管线项目,在道路、桥下空间新增了1万余个停车泊位,让城市的“面子”和“里子”都实现了同步焕新。

记者提问二:河东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请问,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河东区是如何将文化传承有机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激活文化发展动能的?

李川介绍:上合峰会期间,天津非遗出彩出圈,河东区有多达8项非遗亮相,为了更好展现非遗技艺,我们更加突出互动体验,今天我把三个爆款带到了现场。我手中的这枚胸针,展现了曾氏津派盘扣技艺,“绿蜻蜓”寓意美好、简单上手,吸引中外嘉宾参与。这把“漆扇”,展现的是郑氏漆器制作技艺,扇面入水、漆扇相融、纹理自成,体验了超4000多把。天津人爱喝花茶,老津卫茉莉花茶传承了花茶拼配工艺,这款“津派飘雪”在海河游船上为中外嘉宾在欣赏海河美景的同时,送上了津味茶香。一把漆扇、一枚盘扣、一杯香茗,以“漆”彩技艺,“扣”响文化共鸣,“香”邀四海宾朋。

“十四五”以来,河东区聚焦津派文化的河东表达、河东实践,通过“四文联动”深入落实“四个以文”重要要求,传承文化基因,激活文化动能。

我们以“文明新风”滋养城区气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先后涌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徐晓娴,中国好人王玮平、胡阶庆等楷模榜样,1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域覆盖,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文明融汇积淀,成为城区最美底色。

我们以“文联星火”点亮文化惠民。聚合人才、载体、活动等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推动成立天津市历史学学会严复研究专业委员会,深化区文联改革,会聚专业人才超千人;直沽剧场、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棉3工运历史文化展馆等相继落成;社区文化艺术节、家庭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接续开展,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更加充实。

我们以“文旅沃土”厚植地域特色。突出“直沽根、海河脉、工业地、非遗韵”的河东文化特质,打造海河东岸漫游径,将河海文化、工业记忆串珠成链。天津站前广场的扶梯出口,被网友誉为“最美出站口”,这里是邂逅天津的“第一眼惊艳”,海河夜景灯光秀已成为最靓的城市名片。漫步大直沽中路,在天妃宫遗址感受妈祖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荐福观音寺600余岁古槐树下来一场时空对话,在直沽酒文化体验馆中亲身体验古法酿酒技艺。津一·PARK,咖啡飘香,宠物友好,既出片也出神,是享受“慢时光”的不二之选;棉3创意街区,一店铺一品味,一市集一特色,每一位主理人都有着一段酷炫传奇。周末,徜徉于海河旧书市集,旧书新知“淘”的是一种情怀。入夜,没有比一场海河蓝丝带的暴汗夜跑夜骑更加畅快。

我们以“文创活水”激发产业动能。积极培育文创生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直沽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海津韵文创产业发展联盟“一办一企一联盟”作用,扎实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天津中心建设,探索“科创+文创”文创园区发展路径,引育MCN联萌传媒、优立时空科技等骨干文化企业,多措并举推动以文兴业、以产兴城。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我们汇聚“海河东游GOU不同”商旅文体展活动30余场,以“乐淘好物‘购’潮流”,“欢游畅玩‘够’有料”,“直沽文化‘构’津韵”,“自在逐风‘go’嗨皮”四大板块,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届时诚挚邀请大家漫游海河东岸,享受多彩假期。

记者提问三:河东区聚集了一批大院大所,创新势能强劲。我们想了解,近年来河东区是如何激活丰富科研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又取得了哪些标志性进展?

田海鹏介绍:河东区聚集了包括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内的10家中央驻津科研院所和5家市属科研院所,这些大院大所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优势。近年来,河东区不断激活科研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具体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精准服务大院大所,让更多科技成果“开花结果”。近年来,河东区主动靠前、密切对接,全力保障大院大所发展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机集团电气院建成了全国先进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华北最大的新能源设备试验验证实验室及智能动力试验验证实验室,均已投入使用并实现千万级营收。核理化院着力攻坚镱-176、镍-64等12种元素、20余种稳定同位素产品研发,产品应用覆盖半导体、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打破了我国同位素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同时助力该院核燃料专用装备团队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为天津市又增添了一项国家级荣誉。

二是紧密结合河东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地”“电”“核”特色产业,深化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能建系央企、核理化院等院企的战略性合作,分别组建了“地质海洋与生态”“电气装备技术”“智慧核能”创新联合体和“智能电气电力”产业联盟,聚拢120余家京津冀地区高能级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产业链企业,实现龙头牵引、平台支撑。近年来,产业链龙头企业屡次获评科技领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特色产业创新平台聚合效应显著,依托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打造的国家级地震计量站在我区挂牌成立;以“粒子输运与富集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先导的特色产业创新平台体系逐渐完备。

三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营造活跃创新环境,充分释放各类主体创新潜能。“十四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116%的增幅,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1%。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驻区院企成功申报各类科技项目61项,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10家单位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创新活动持续丰富,举办了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天津赛区比赛、中关村新产业50人天津分论坛、“科创中国”京津冀青年百人会走进河东、“海河东岸创新沙龙”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创新要素的积极流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与大院大所的深度协同,持续培育和发展更多的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河东区产业结构。

记者提问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也进入新十年。那么“十四五”时期,河东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具体实施了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帅英军介绍:“十四五”期间,我们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战略牵引、重大机遇,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坚持“全链条”承接资源。我们紧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点方向,五年来吸引北京方向投资的企业700余家,包括国能天津电力公司、中航建科技等7家“中字头”“国字头”企业,驻区央企总部类企业增加到32家。我们还围绕央企和大院大所延展产业链,例如,我们与中新生态城实施“握手计划”,联合服务核理化院成功推动10亿元的科技成果落地。通过“企业承接—成果转化—产业外溢”,使河东区成为京津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二是坚持“一盘棋”优化布局。我们着力推进站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天津站周边的载体盘活、业态升级,把单纯的交通枢纽打造成同城发展枢纽,带动海河东岸创新发展带、金贸产业园建设,形成了“一站一带一园多点”总体布局。五年来,仅海河沿线就新建了产业载体40多万平方米,嘉里、金茂汇、中海环宇中心、俄欧风情街、棉3这些项目已经“串珠成链”;还形成了六纬路、新开路、十一经路三条楼宇聚集带,运营楼宇有32座114万平方米,让我们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更有底气。

就拿精准服务对接泰瑞数创公司需求来说,他们看中了六纬路上的中海环宇中心,这里和北京总部往来方便,而且与客户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只有一路之隔,我们就促成了他们把天津分公司放到这里。当前这个楼宇已经有30多家企业入驻,一半以上是从北京过来的,由此确定了这座楼宇的数字经济特色。

我们还通过城市更新,把海河东路的第一热电厂老厂房升级为金茂汇综合体,新建了两栋写字楼,引进了注册资金67亿元的央企二级总部——国家能源集团天津电力公司,服务渤海银行设立了注册资金20亿元的渤银理财公司。这个典型案例融合了协同发展、城市更新、产业焕新等多种元素,是河东区创新转型发展的缩影。

三是坚持“多领域”深化协作。我们还在民生、人才、政务服务等领域“多点发力”。推进京津冀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与北京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手拉手共建;推进“翔东计划”升级版;成立“京津冀电力行业劳动争议调解联盟”;与120个地区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异地联办协议等等。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列举,总之,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努力实现协同发展成果共享。

记者提问五:河东区近年来在吸引青年就业创业,激励人才发展方面开展多项工作,致力于营造高质量的人才发展环境。请问,这些工作有什么样的特色亮点,又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于春野介绍:直沽渡口自古以来便是舟楫往来、人文荟萃之地。河东区始终把青年人才当作发展“生力军”,构建升级“1+14”人才政策体系,既关注人才、产业、创新链融合发展,又关心人才衣食住行。

一是“扩容量”,帮青年人才拓宽“就业路”。我们一边“走出去”敲门引才,组织重点企业赴全国高校举办“智荟河东”专场招聘,把青年人才引进河东,一边“请进来”留才聚才,举办“高校学子河东行”,不仅建成两个全市首家就业驿站,还建设天津站就业驿站,让各地人才“下车即享就业服务”。我们举办“智荟河东人才论坛”“百名博士河东行”等一批叫得响、辐射强的活动,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和人才的“朋友圈”,努力让来河东的青年都有激情、有奔头!

二是“强赋能”,为青年人才搭好“青云梯”。我们出台校地企人才引育合作措施13条,打通人才供需、联合培养、成果转化全链条。我们秉承“来了河东就是河东人、来过河东就是河东人、关心河东就是河东人”的大人才观,连续四年实施“百名博士倍增项目”,引进118名博士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锻炼,产出240余项合作成果。我们支持包括国家级技能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在内的10家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我们坚持“首创”和“首闯”,在全市首推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政策,也就是说,企业自主认定的人才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就能在河东享受人才政策支持。

三是“优培育”,助青年人才激发“内生力”。我们主动融入站产城融合发展大局,在天津站周边打造创新创业楼宇,培育多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十四五”期间开展创业和技能培训3.6万余人次,多名技能人才在全国赛事中脱颖而出。我们正在制定鼓励青年在河东创新创业若干措施,让青年在河东创业有资金、有场地、有培训、有服务、有平台、有方向,希望进一步点燃人才创业热情、释放创新活力。

四是“暖环境”,让青年人才安心“扎下根”。我们实施“来即安居”工程,打造“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为千余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周转保障,力求为人才带来“窗外是风景,窗内是前景”的宜居体验;我们设立“河东人才日”,推出“家庭保障包”“河东人才一卡通”,出台突出贡献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一揽子政策,既关心人才,更努力办好人才惦念的“关键小事”!

守一业白首,择一城终老。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不断优化政策、提升服务中为青年创造“身心可栖,梦想可期”的沃土,让海河之东成为更多人才的选择。(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编辑:王敏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