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9月17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武清区专场。武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许颖悟,武清区副区长、京津产业新城管委会主任刘松林,武清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高巧生,武清区商务局副局长宋天鹏,武清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孙学颖出席,介绍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清新篇章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关心的问题。
许颖悟介绍:
“十四五”时期,武清区坚决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主力军”“排头兵”和“经济大区”责任,扎实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武清区委“3+1+1”工作思路落地见效,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京津明珠、幸福武清建设迈上新台阶。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新”:
一、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京津产业新城全面起势建设,规划建设方案和16条专项支持政策获市政府批复,“党工委+管委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运营公司”管理体制建立并运行,科创先导区智能科技和生物医药研发孵化“两基地”、金融商务街区等标志性片区加快建设,“一核多点”规划、产业、招商体系不断完善,五年累计引进特变电工电气装备集团、台铃科技等项目3920个,资金到位额1136亿元。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深化,承接清华超滑科技、北化工产学研基地等北京科技转化落地项目210个、总投资183亿元,京津冀工业设计城、超非凡医疗创新孵化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投入运营。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体系,与北京经开区、海淀区等深化务实合作,市场化引进北京疏解功能项目113个、总投资509亿元,为北京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业超260家,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武清园)设立并提速建设。
“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更加深入,京津城际武清站每日停靠车次从50列增至70列,高王公路与北京通清路全线贯通,8条京津“定制快巴”和5条津冀“跨省公交”开通运营、已运送乘客21.9万人次,320项高频事项实现“区域通办”,基础教育共同体和教育联盟发展至15个,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持续扩面,“小京津冀”试验示范作用更加明显。
二、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新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吸引8个院士专家团队项目落地转化,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5个,天大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9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074家,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6.2%、26.4%;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发展到303家、13家,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61%、550%。
产业焕新步伐加快,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为“双高引领”的6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特变电工京津冀智能科技产业园、麦格纳汽车部件等238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824家、年产值超1400亿元,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245家、超500亿元。落实“三新”“三量”要求,盘活存量土地房产641.3万平方米、无形资产70项,实现盘活收入72.8亿元。
实数深度融合发展,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14个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智谱AI、宗申数引网等标志性项目落地,智算算力规模超2万PFlops,数字经济企业超7500家、营业收入超700亿元,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三、改革开放焕发新活力。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基本完成,国资管理全面加强,9家区管经营性企业整合为5大集团,56家低效企业出清,10家融资平台已退出3家,武清经开区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营商环境跃升10项措施,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32个、“倒计时审批”事项21项,“签约即挂牌、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模式全面推广,市场主体突破18.1万家、比“十三五”末增加4.8万家。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丹佛斯、艾默生等一批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侨商产业聚集区、中欧产业园、留创园、俄罗斯楼等开放平台能级提升,特变电工、大禹节水、和治药业、英华学校等一批企业、单位布局海外项目,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6%,年均外资到位额超2亿美元。
四、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新成效。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加快建设,完成37.2公里河道综合治理,制发运河故事系列纪录片,复查文物点位170处、新发现文物点位24处,新增区级以上非遗项目60余项,建成运营全市首家区级文创展示平台。“福运武清都市农业公园”通过国家级品牌认证,引入“尚农智谷”农业科技园等总投资61亿元的54个项目,打造“武清果蔬”萌宠系列品牌11个、“津农精品”33个,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全国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36个,荣获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称号。“新商圈”提质扩容,“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消费场景深度拓展,佛罗伦萨小镇、V1汽车世界扩容升级,澳康达名车广场、西西里萌宠乐园等建成运营,推出“武清新十景”和10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50亿元。荣获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等称号。
五、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幸福武清”建设扎实推进,每年实施10项民生工程,河东片区棚户区改造和泗村店镇、南蔡村镇、汊沽港镇还迁安置项目启动并顺利实施;建成耀华中学武清学校等9所中小学、新增学位13050个,建成11所幼儿园、新增学位4050个,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到172所、养老床位达4190张,分别增加54所、788张;年均新增就业超3.5万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十三五”末的1.54:1缩小至1.47:1。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实效,PM2.5平均浓度降低18.4%,17条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治理,王庆坨镇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基本完成,大黄堡湿地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核心区生态移民启动搬迁,获评国家卫生区。
发展和安全有效统筹,创新“七彩网格”“网格+警格+医格”“杨店议事”“暖阳驿站”志愿服务等社会治理模式,提升12345热线便民服务质效,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全面打赢新冠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有效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推动“十四五”收好官、“十五五”谋好篇,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清篇章中展现更大作为!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回答记者提问如下:
记者提问一:据了解,今年以来,武清区GDP连续排名全市前列,请问支撑武清区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动力有哪些方面?
许颖悟介绍:今年以来,武清区经济运行的确呈现出“起步早、发力快、增速高”的特点,工业、批零业、服务业等指标实际表现均好于预期,顺利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上半年“双过半”。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13.4%、5.3%。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政策红利充分兑现。我们用足用好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新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项目18个、获得政策资金23.45亿元,加上去年争取的政策资金,带动上半年全区投资完成146.3亿元、增长8.3%;细化落实市政府出台的支持武清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发展16条政策措施,推出武清户籍新政、建设天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等49项落实举措,市级下放的27项权限已陆续承接落地。
二是得益于新质生产力加速引育。我们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建群强链行动,从2023年梳理重点产业链以来,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916个、总投资720.7亿元,其中6条重点产业链项目519个、总投资373.7亿元,222个项目建成投产,带动上半年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轻工产业链产值分别增长33.8%、17.2%、12.6%、9.9%、1.5%。
三是得益于消费活力有效释放。我们全力推动“新运河带”“新商圈”建设,持续拓展“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消费场景,狗不理家乡店、西西里运动休闲综合基地等投入运营,举办津溪桃花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活动300余场,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836.4万人次、增长3.1%,营业收入30.7亿元、增长27.8%。
现在已到9月中旬,接下来我们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巩固拓展经济持续向好态势,做实全方位发展要素支撑,奋战三季度、决胜下半年,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收好官、“十五五”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提问二:近年来,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请详细介绍一下京津产业新城取得成果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刘松林介绍: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是“4+N”功能承接平台之一,当前正在全面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为科创先导区,“多点”包括武清开发区、京清汽车产业园等七个产业功能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十四五”期间产业新城建设的最新成果:
一是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自2023年9月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获市政府批复以来,我们加强与北京经开区、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今年以来,积极拓展与北京产业链合作,特别是加快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武清园)建设,新引进汽车配套企业5家,落地重点项目12个。
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打造“京津研发、武清转化”生态,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产学研基地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宗申数引网投入运营,吸引中技所等机构落户。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启用,已实现全市“通智超”算力资源对接,并上架数据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等6大类产品,为广大企业、科研院所提供更加普惠的一站式服务。
三是在产业与城市规划方面实现新优化。高标准完成科创先导区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优化提升工作,形成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产业专项规划及三大主导产业“一图懂”。七个产业功能区产业规划已完成初稿,城市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
四是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期间,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其中,精准医疗科技产业园起步区改造完成,推动16家医科大学项目入驻;金融商务街区正进行基础施工;麦格纳、中泽九州等项目竣工,特变电工、天大合成生物制造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
今年3月20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武清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新城发展,新城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果。2025年1—7月,“一核多点”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7亿元,同比增长15.74%;规上工业总产值605.77亿元,增长9.83%;限上批零业销售额881.75亿元,增长18.17%。2024年以来,累计落地项目1849个,其中来自北京的项目402个。
下一步,我们将深度融入京津冀科技协同、产业协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提速重点产业能级跃升,加快培育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聚焦未来产业领域,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落地应用。强化创新平台支撑与成果转化,引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园区更新与功能提升,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具有带动效应的标志性项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更高质量发展。
记者提问三:我们都知道,武清区是天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主力军”,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武清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巧生介绍:“十四五”期间,武清区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 “京津走廊”区位优势,以推进“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在产业协同创新、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一是产业协同创新成效显著。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获市人民政府批复,出台《关于支持武清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成功纳入全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承接平台,“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空间布局和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双高引领”、6条重点产业链支撑的产业布局扎实筑牢。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武清园)建设稳步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加速构建。近年来,累计引进疏解功能资源项目113个,总投资509亿元,投资总额、新设机构数量均位列全市第二。武清区积极打通校企握手、成果转化“两个通道”,助力前沿技术孵化转化产业化,天大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北京化工大学产学研基地、南开生物医药转化基地等一批优质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发展,“京津研发、武清转化”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飞跃。为更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武清区主动融入“京津1小时通勤圈”,持续落实京津通勤便利化举措,不断加密区域交通网络。经主动争取,城际武清站日均开行列车最高可达70列;先后开通武清至北京定制快巴线路8条,基本实现京津通勤人口主要居住地全覆盖;开通武清至香河跨域公交线路2条,武清至廊坊主城区跨域公交线路1条,区域职工通勤专线2条,有效满足群众通勤需求,加速形成毗邻区域同城化效应。同时,武清高王路与北京通清路全线贯通,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杨村西出入口、大王古庄出入口正加快建设,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惠及民生。为不断提升跨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通武廊三地联合推行“跨省通办+结果互认”服务,累计320项高频办理事项纳入“区域通办”平台,基本实现“一地受理、异地审批”。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的医疗卫生协调联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评审验收,有效提升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通武廊”教育协作持续推进,累计组建“通武廊”基础教育共同体12个、教育联盟3个,通过组织研讨交流、名师讲座等活动,不断推动区域教育均衡普惠发展。
记者提问四:当前,国家对于扩大内需高度重视,请介绍一下武清区在提振消费、服务天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有哪些举措成效?
宋天鹏介绍:武清“新商圈”专项工作指挥部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以高端时尚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为主题,精准定位京津冀目标客群,拓展“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全消费场景,助力天津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3年以来,“新商圈”核心区实现消费流量3919.9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42亿元。
一是项目引育强增量,消费场景持续焕新。近年来,强化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加快引入符合商圈发展规划的新场景、新业态。北方最大的二手车交易中心澳康达(京津)名车广场、京津冀规模最大的比亚迪海洋网旗舰4S店在武清落户运营;大光明中心永辉超市调改“胖东来”模式焕新开业,在全国同期开业的8家调改店中,该店销售及客流均居首位;创意米兰宝山典藏馆、V1射击俱乐部开业运营。20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落户佛罗伦萨小镇,酷秀KTV天津首店、DEDEAPU潮玩运动聚乐部华北首店、百年餐饮老字号福聚成天津菜馆落户隆悦城。狗不理家乡店完成扩容升级;南湖小岛部落打造全市首个岛居太空舱营地;大岛酒楼引入西西里运动休闲综合基地,今年累计盘活闲置载体5.2万平方米。
二是特色活动聚流量,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今年,统筹组织赛展演等“新商圈”特色活动100余场,成功举办第五届海河国际消费季启动活动暨V1赛车体育嘉年华,累计发放住餐、汽车等专项消费券740万元。策划“缘聚上合 乐享武清”促消费活动,涵盖佛罗伦萨小镇“国际名品夏日购”促销季、创意米兰“狂欢周末”等活动40余场。推动建立企业间异业联盟,探索“小镇+”流量共享机制,促进商圈客源互通。
三是政策赋能提质量,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强化政策支持,修订《武清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支点行动方案(2024—2027年)》《武清区支持商圈经济发展的扶持措施(试行)》等政策措施,设立“武清区支持商圈经济发展资金”,每年投入1亿元,将打造“赛展演食住购乐训游”9大消费场景+引进“高端时尚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产业集群作为扶持方向。整合“农工商文旅体”资源,编制《畅游大美武清》攻略手册,打造一站式休闲消费指南。建立指挥部协调机制和项目全流程跟踪式服务机制,常态化走访威特集团、澳康达等重点企业,聆听企业需求,推动问题解决。
记者提问五:武清作为农业大区,在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区域样板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工作安排?
孙学颖介绍:武清作为农业大区,粮食产量占全市20%以上,蔬菜产量占全市38%左右,奶牛存栏占全市三分之一左右,同时有效保障了生猪、蛋鸡等重要农产品供应。武清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3+1+1”工作思路,以创建“福运武清”都市农业公园为重要抓手,坚持科技兴农、品牌强农、融合富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要涉及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科技驱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入中国农大、北京农林科学院、天津农科院等100余位高水平专家,建成1个人才服务平台、2个联创中心、4个教授工作站、4个科技小院、15个产业服务站,获评全市唯一“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成“尚农智谷”科技园区,集聚分子育种、植物工厂、智慧农业等一批高新农业企业,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是强化品牌引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以“福运武清”为引领的“1+3+N”品牌体系,精心培育“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小鹊登枝”口感番茄、“小熊掰掰”鲜食玉米、“小猴摘摘”精品鲜桃等“武清果蔬”系列品牌,深入开展特色产品品牌认证和产业基地分级管理。构建了“政府统筹规划、协会桥梁纽带、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通过武清果蔬协会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迈进,形成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三是深化三产融合,绘就北运河休闲理想地。以建设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为契机,在“一河一路”(大运河、武香路)沿线,集中资源打造了天民田园、李大人庄、运河不夜城等一批标志性农文旅项目,把标志性项目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将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旅游产品,为京津冀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短途休闲理想目的地。
面向“十五五”,武清区始终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发力。在科技创新上再深化。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武清落地转化应用。在品牌建设上再提升。以做大做强武清果蔬协会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福运武清”品牌管理体系,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在产业融合上再拓展。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为牵引,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文旅更深层次融合发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