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盛夏炽热,初心如磐。今年暑假,由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起,文、理、工、医等22个学院84名师生校友共同组成的“向阳计划”公益教育服务团队再次出发,奔赴河北、陕西、江西、甘肃、河南5省市7所乡村小学,为近600名中小学生分别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夏令营活动。从太行山麓到秦岭腹地,从赣南红土到陇中黄土高原,这支科普先锋队以科学为舟,以教育为桨,开启了一场赋能乡村教育的壮阔征途。
科普为舟:淬炼“滴灌式”金课,点燃科学火种
5月起,团队就开始紧密对接各支教点,其中有团队连续四年前往的甘肃靖远银滩小学、江西赣州大田中心小学,也有今年初次拓展的河北临城郝庄中学。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学情要求,团队历时月余反复打磨,配合“PPT+教案+逐字稿+物资清单”课程备案体系,终淬炼出涵盖自然科普、人工智能等八大模块的72节原创精品课,直击乡村科学教育盲区。
在科普夏令营中,课堂化身奇妙实验室:玉米淀粉变身“遇强则强”的非牛顿流体,醋与小苏打轰鸣催动空气火箭升空,飞舞铁粉揭示无形磁场的奥秘;自然科普解码生命奇迹:追踪“东方白鹳迁徙史诗”,穿越“恐龙灭绝时空隧道”,剖析“向日葵追光智慧”;前沿科技触手可及:人工智能启蒙,食品添加剂探秘,低碳环保实验……在73名团队成员和11位南开教师、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将科技自立自强化作童心可感的探索火种,生动的教学方式迅速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无限好奇与向往。
“生命真是太神奇了,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河南罗山实验中学徐君昊在校园植物认知课后感叹道。
理想为舵:挖掘地域红色文化,筑牢信念根基
当革命历史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思政教育便直抵心灵。团队立足地域特色,将区域红色文化与南开校史融入课程设计,构建起“走-讲-唱-画-演”五位一体的信仰培育模式。团队成员走访江西瑞金、河南何家冲等5个革命老区,并将学习内容融入课程设计,通过抗战故事讲述、英雄主题绘画、革命歌曲演唱等丰富的形式,让革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温润流淌。团队创新的《闪耀南湖红船处》《西柏坡精神》《爱国三问》剧本表演课堂,既加深了学生的历史印记,也让本土红色资源成为浸润学生心灵的养分。课堂上,学生们扮演伟人,齐诵宣言时泪光闪烁,历史也从课本符号化作了“爷爷推小车支援前线”的家乡荣光。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团队联动南开大学“寻铁证·淬风骨”实践队共同打造了红色科普《731细菌战》课程,将历史警示与科学伦理相融合,引导孩子们思考科学进步的真谛。在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家国情怀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心田。
调研为锚:洞察乡村教育症结,多维直击痛点
“向阳计划”的步履,从未止于三尺讲台。团队在支教之余深入乡间,以扎实调研洞察乡村教育痛点,为精准帮扶提供依据。
翻山越岭的家访让数据之外的困境浮出水面。乡村硬件资源短缺,财商教育不受重视,学生AI兴趣浓厚但实践不足,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困难、心理问题凸显……河北临城队发放的365份推普问卷中,更是看到了山区群众对普通话使用意愿极低,严重影响了区域发展。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也努力将调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后续课程优化与帮扶的方向。
针对部分乡村教学硬件不足问题,团队在南开上海校友会和校友企业的支持下,维护科普教室3间,南开书屋6间,丰富乡村孩子的素质教育基础设施。聚焦乡村普通话师资力量薄弱的痛点,河北临城队设计《沟通无界,从“普”开始》课程,创设“乡村主播”“农技推广员”等实训场景,举办的“普通话主持人大赛”上,曾羞涩的少女挺直脊梁,以清朗之声诵读《少年中国说》,师生共创歌曲《春风十里》更唱响了对未来的憧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支教+推普双轨并行”模式。靶向乡村儿童金钱管理能力欠缺问题,团队围绕“金钱概念—储蓄消费—银行利息—预算计划”四大主题开展财商教育,以“模拟股东”等活动提升学生财务管理意识与家庭责任感。立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团队设计“幸福泡泡”“成长的烦恼”等心理课堂,帮助学生认知情绪,感知幸福,同时设立“烦恼信箱”“知心谈话站”,在支教之余给予留守儿童以倾听和一对一回应,用温暖陪伴始终。信箱不仅成为解决问题的渠道,更意外地装满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谢与不舍。
“谢谢你们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的身边,谢谢你们把最好的知识和最暖的心意留给了我们。”结营仪式上,学生李林钰将最真挚的话语献给支教队的老师们。
平台为帆:拓展长效赋能路径,聚合力起征程
教育非朝夕之功,然星火可燎原;少年非立成栋梁,然童心蕴山海。自2021年团队成立至今,师生已先后将科普支教活动拓展到8省市24所学校,并将在南开上海校友会的持续支持下,依托南开书屋将辐射点位进一步扩大。“我们希望能将南开书屋打造成乡村孩子触及远方的窗口,以校友会的资源与力量为纽带,把科普的种子、成长的温暖传播得更远,让他们能看到书本之外的广阔世界,感受到来自南开的持续关怀。”南开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李蓉在和团队成员交流时谈到。
“短期支教是起点,长效陪伴才是目标。”陕西商洛队简一凡道出了团队的心声,他们不仅想留下活动方案,更希望播下持续关怀的种子,为打破短期支教“人走灯灭”这一困局贡献青春力量。为此,团队在短期支教外逐步联动支教地开启学期中线上云端课堂、线下“向阳信箱”通信活动,让更多高校青年以更灵活的形式参与到乡村教育振兴中来,推动实现短期支教与常态服务的有机结合。不仅如此,团队还先后协同实践地建立“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社会实践基地”“科普筑梦基地”等平台10个,形成南开大学与乡村学校之间常态化交流共建的牢固纽带,并以此为契机开启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正如郝庄学区校长袁建社在结营致辞中所言:“两周虽短,但这只是开始,‘向阳计划’的老师们用耐心陪伴、用心鼓励,让孩子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的温暖。这份精神的传承,比知识点更有力量。”
七所学校,1270课时,三面锦旗,数不尽的感谢,当支教队员们背起行囊作别山峦,他们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精彩、活动的回响,更有深植于这片土地的信念——每一颗童心都值得被科学之光照亮,每一个梦想都配得上在振兴征程中翱翔。(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南开大学 梁诗颖 李臻等)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