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 韩鹏飞)7月14日的新疆库车市,骄阳似火,而玉奇吾斯塘乡甬库同心村的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内却一片清凉湿润。走进这座占地6912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一排排整齐的水培架上,苋菜色泽鲜亮、小香葱绿意盎然、青梗菜挺拔茁壮。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小心翼翼地将温室培育的菜苗移栽至特制的培养基上,开启它们“无土栽培”的生长之旅。
“我们目前栽种的都是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品种,按照生长周期,预计本月底到8月初就能陆续上市。”库车甄选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松松介绍,“更让人期待的是,我们筹备已久的鲜榨果蔬汁业务也将在本月底测试上市,到时候能让更多人尝到来自库车的新鲜味道。”
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农业项目,背后有着一段跨越千里的协作故事。2023年,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牵线搭桥,引入宁波市蔚蓝智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甬库同心村打造了这个“同心共富工坊”智慧农业植物工厂项目。如今,这里不仅有叶菜和草莓植物工厂,更创新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从蔬菜采收、包装到入库,全程冷链护航,仅仅36小时,这些新鲜蔬菜就能跨越4000多公里的距离,出现在杭州的各大超市货架上,端上当地居民的餐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这座植物工厂共产出22吨水培绿叶蔬菜和5茬9.2吨草莓,创收达124万元。
从库车的田间地头到杭州的百姓餐桌,这4000多公里的距离被36小时的冷链物流轻松跨越,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市场在资源流通、要素配置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打破小循环、融入大循环
当前,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猛烈回潮,构建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战略举措。今年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纵深推进,各地纷纷积极响应,打破小循环、融入大循环,为释放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奠定着坚实基础。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超1.8亿户民营经营主体,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极具增长潜力的消费群体,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然而,要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打破地域之间的限制,让各类商品要素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自由、顺畅地流动。
今年1月7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发布,这份文件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清晰明确地勾勒出了顶层建设的方向。随后,一系列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举措相继落地实施,犹如一套组合拳,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针对企业在市场准入、跨区经营过程中遭遇的痛点难题,国家层面迅速行动,明确了15个方面的重点情形,并大力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与此同时,针对毛细血管般的细微堵点,“一网通办”“一单到底”、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等便民利企政策持续推出,不断优化着市场环境。在这种破立并举的积极态势下,大市场的活力被源源不断地激活,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如今跨区域贸易正变得愈发顺畅高效。不久前,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正式启用,这一业务模式上的创新有效提升了跨省物流效率。以往繁琐复杂的货物安检、海关查验、收运等环节,如今都可以在一个园区内便捷完成。这意味着苏州企业无需再舟车劳顿,便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上海丰富的国际航线资源,企业实现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双降”。7月6日,“粤贸全国”走进甘肃,促成两省间的投资贸易合作超26亿元,像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多。这些显著变化,直观地反映出跨区域贸易的活跃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促进贸易畅通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局,推动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民营资本控股的杭州经绍兴至台州、杭州至温州两条高铁相继建成投运,核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引入民间投资,我国现在的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的已达到20%,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的项目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
推动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招标投标,今年1-4月,民营企业中标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一亿元以下的项目,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超过80%。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还开设了“有违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线索征集”专栏,公众如果遇到准入壁垒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选择该渠道反映问题。
跳出内卷式“卷”参数的竞争
今年二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达到89.1,较上季度下降0.4个点,高于2023年和2024年同期水平,企业活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增强,也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民营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曾经,部分产业内部存在低价、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这种“内卷式”竞争也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如今,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入推进,这种“内卷式”竞争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市场竞争正朝着更加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最近火爆的人形机器人领域为例,有的企业专注于攻克灵巧手关节的精细化技术难题,使其响应时间大幅缩短,仅需二十毫秒;有的企业则主攻机器人的视觉感知功能,不仅能够精准识别障碍物,还能获取物体的深度信息,为机器人的智能化应用拓展了更多可能。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企业负责人告诉本网记者,“我们很高兴看到相关企业发展,已经跳出了内卷式‘卷’参数的竞争,逐步走向整机生产、零部件攻关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的方式,将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这种差异化竞争的发展趋势,正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
今年,我国大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在这个过程中,物流、数据流、资金流等各类要素将实现更加高效的配置。
想象一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下,物流配送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车辆,畅通无阻地穿梭于各个城市和乡村,将商品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数据流则像无形的桥梁,连接着生产企业、销售平台和消费者,为市场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资金流如同活跃的血液,在市场的各个角落循环流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让这些要素高效配置,我国将不断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物流、数据流、资金流等各类要素将实现更加高效的配置。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征程中,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案例。
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一辆新能源车的诞生犹如一场高效协作的交响乐。上海凭借其在设计、芯片和软件领域的强大实力,承担起创意和核心技术的输出任务;江苏常州作为动力电池的重要生产基地,为新能源车提供稳定可靠的动力源泉;浙江则凭借其先进的一体化压铸机技术,为车身制造提供坚实保障;最后,安徽凭借完善的整车组装产业链,将各个零部件完美组合,完成整车的生产。
长三角地区的要素流通顺畅无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4小时内就能完成一辆新能源车的诞生。这种高效的产业协同模式,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区域层面的成功实践。它充分展示了在统一大市场环境下,不同地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再看交通领域,多式联运的发展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货物多式联运和旅客联程运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1063万标箱,同比增长15%左右;空铁联运“一次购票、一次支付”覆盖70多个中转城市、1200多个铁路车站、200多个机场,全国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超70%,30多个铁路枢纽实现铁路旅客换乘,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流程优化。这些数据背后,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运输服务的持续优化。多式联运的发展,打破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货物和旅客的高效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有力地促进了商品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非禁即入”原则普遍落实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经建立起来,如何让这些政策举措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加强监管,推动落实是关键步骤。
在市场监管方面,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为市场的公平竞争保驾护航。例如,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各地区开展地方标准规范清理,针对部分地区利用地方标准实施妨碍商品资源要素自由流通的行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整治。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建立了动态监管机制,收集整改逾千条市场分割问题线索,组织废止和修订地方标准5500余项。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消除了地方标准差异带来的市场分割隐患,确保了市场规则的统一和公平。接下来,相关部门还将从规范地方标准制定与实施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的统一性和有效性,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良好秩序。
当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部分地区在产权保护、信用评价等领域,仍然存在着隐性规则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和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一些企业在不同地区投资兴业时,可能会因为当地产权保护细则的差异,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存在担忧,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此外,个别地方在财政压力或政绩考核的影响下,仍有可能倾向于保护本地产业,限制外地企业的进入,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程。本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地区在项目招投标方面,可能会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条件,优先选择本地企业,使得外地优秀企业难以公平参与竞争。还有部分行业,由于过去地方补贴的不合理引导,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无序竞争。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如光伏、汽车等,部分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盲目上马项目,导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价格战激烈,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有专家表示,破解地方隐性规则,实现市场基础制度的统一,重点在于推进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信用监管三大体系的全国一体化建设。具体而言,要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数,并定期发布评估报告,以此推动“非禁即入”原则的普遍落实,让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在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下参与竞争。
在公平竞争方面,要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加强对市场竞争行为的规范和监管,防止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在信用监管方面,要统一制定兼容各领域的信用修复规则,避免出现不同领域脱节的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如何妥善解决个别地方因财政压力或相关考核导致的地方保护问题?专家建言,当前需要加快健全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财税制度和统计制度。通过合理调整财税政策,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减少地方政府对本地产业的过度依赖,使其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待外地企业和产业。同时,完善统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再单纯以本地产业发展规模和税收贡献为主要考核依据,而是更加注重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市场开放程度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引导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方面,过去部分行业因地方补贴导致的低水平重复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解决。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那些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在市场中自然淘汰。同时,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探索通过设立产业转型基金、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减少落后产能退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尽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面临一些亟待根治的“顽疾”,但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推进和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高效、公平、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必将逐步形成。它将如同一个强大的引擎,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一个没有“荆棘”“围墙”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会货畅其流,生意更好做。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