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韩鹏飞)“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102项重大工程涵盖了交通、能源、电信、水利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等多个关键领域,成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抓手。
2025年,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坐标点上,全国重大工程建设持续迸发强劲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已交出亮眼答卷——超98%的项目达成既定目标。其中,天山胜利隧道作为标志性工程,以贯通天山的雄伟身姿,生动诠释了“十四五”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战略擘画与实践伟力。
天山胜利隧道:交通基建领域的璀璨明珠
天山胜利隧道作为乌尉高速的“咽喉”工程,其建设历程堪称一部攻坚克难的壮丽史诗。该隧道全长22.13公里,是世界在建的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穿越天山山脉,面临着诸多世界级难题。
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整个隧道要穿越16个地质断裂带,岩石强度高,最大地应力值达21.8兆帕,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环保要求、高寒、高海拔的“五高”问题交织。同时,竖井深度惊人,2号竖井深706米,比中国最高的建筑上海中心大厦还高出近百米,是世界最深高速公路竖井,且隧道最大埋深1112.6米,埋深越大,岩爆、软岩大变形、高地温、高压涌水等问题发生的概率越高。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建设者们凭借着创新精神与顽强毅力,采用世界首创的“三洞+四竖井”施工方案。“三洞”即左、右主洞和中导服务洞,左、右两个主洞开挖直径为14米,分别设计有两个车道,中间的服务隧道直径为8.4米,未来将用作应急和救援通道,杜绝隧道内因事故等原因出现车辆拥堵的情况。“四竖井”则实现纵向通风,保障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在施工工艺上,中导洞使用掘进机掘进,发挥其快速施工的特点,提前探明地质,为主洞提供工作面;两个主洞使用钻爆法,两种工艺组合实现长隧短打,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将原本预计10年的工期成功缩短至52个月。
通车后,翻越天山的时间将从目前通过国道216线约3个小时,缩短为约20分钟,乌鲁木齐到南疆库尔勒市的驾车时长也将从7小时左右锐减至3个多小时。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方便了百姓出行,还将有力推动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促进南北疆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对区域优势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多点开花
天山胜利隧道只是“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中的一个精彩缩影。不仅在交通领域,“十四五”时期,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在水利建设领域,作为“川渝水网主动脉”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全力冲刺建设收官阶段。这项工程不仅是重庆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民生水利工程,更是“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后,工程每年将从长江、嘉陵江引入10.12亿立方米优质水源,为沙坪坝、九龙坡、江津、永川、璧山等11个行政区及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构建稳定供水网络,惠及人口近千万。这不仅能有力支撑渝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筑牢水安全防线。
据悉,工程建设已进入决胜期:累计完成投资129.24亿元,占总投资比例达90.1%;实物工程量完成率同步突破90%,投资与建设进度均显著超过预期计划,彰显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庆速度”。
在能源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同样亮点纷呈。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满功率运行,将西部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输送至中原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新能源大基地加速建设,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成果丰硕。被誉为“粤北门户”的韶关,正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引擎,加速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底座。韶关自2022年正式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唯一的数据中心集群以来,大力推进集群规划编制、算力和配套设施建设、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工作。目前,已有22个智算中心项目入驻韶关,总投资超千亿元。
持续推进,展望“十五五”新篇章
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在接下来的五年中,我国在重大工程方面的投资强度是否会下降?主要投资领域有哪些?
7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
基础设施构筑经济循环“新支撑”。贵阳至南宁高铁、和田至若羌铁路、中老铁路、成都天府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建设,全国约90%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到97%,为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坚实支撑。
科技攻关赋能经济发展“新活力”。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生态建设创造美丽中国“新奇迹”。最典型的,就是“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绿进沙退;科尔沁、浑善达克流动沙地歼灭战有力阻遏京津风沙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00多公里的阻沙防护带构筑起“绿色长城”。
民生项目提升百姓生活“新品质”。支持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覆盖中西部等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推动707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加快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新增学生宿舍床位超50万张,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支持208万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超过170万人次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一老一小”保障更有温度。
安全工程筑牢国家安全“新基座”。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持续完善,全国水库总库容达万亿立方米、大坝数量居全球第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李春临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强化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确保102项重大工程圆满收官。同时,科学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回顾“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的建设历程,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前沿领域的创新实力,更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102项重大工程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民生福祉的同时,成为驱动科技创新的关键载体,形成工程建设与科技突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