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在渤海之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地,天津港保税区迎来了建区34周年的重要时刻。作为中国北方首个保税区,这里以“开放”为基因,以“创新”为引擎,从围网起步的试验田,成长为集空港、临港、海港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高地。
34载栉风沐雨,天津港保税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持续突破,累计吸引超3万余家企业落户,形成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制造、海洋装备、新氢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破局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以创新引擎链接全球,擘画了一篇巨幅开放型经济新图景。
34载向“新”图强:新质生产力锻造发展硬实力
新质生产力是天津港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34年来,保税区从“保税仓储”向“创新智造”转型,尤其是近年来,保税区聚焦了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氢能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低空经济蓄势高飞
作为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天津港保税区在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等领域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天津飞马机器人研发的V500纯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成功突破海拔7000米“航飞禁区”,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测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克兰鹰航空科技开发的工程仿真系统,通过虚拟测试缩短eVTOL飞行器适航周期,助力“空中出租车”从概念走向现实。此外,安胜公司研发的国产首台A320ceo/neo双构型全动飞行模拟机通过民航局认证,填补了国内高端航空模拟设备空白。如今,以直升机、无人机为核心的低空产业集群正推动着保税区低空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航空航天“双翼齐振”
航空航天“国之重器”崛起,作为空客A320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2024年,空客在天津向中外客户交付了67架A320系列飞机和2架A350飞机。空客天津总装线是天津港保税区国际化合作的标志性成果,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初在保税区投产,届时这里将实现单通道飞机产能翻倍,并进一步带动柯林斯宇航、赛峰集团等核心供应商落地,形成机翼、短舱等关键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同时,航空工业直升机产业化基地也在保税区加速推进,AC312E、AC332等国产直升机实现量产,民用直升机研发制造一体化平台粗具规模。如今,这片沃土之上,一个涵盖研发制造、场景应用、规则制定的万亿级产业生态正在成型。
生物制造重塑产业基因
近年来,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天津港保税区正掀起一场“绿色革命”。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领衔的“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项目实现技术造物,为粮食安全和碳中和提供全新路径;中合基因自主研发的酶促DNA合成仪实现国产替代,推动基因测序成本下降40%。此外,保税区依托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吸引了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怡和生物等企业落地,市场潜力超百亿元。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与AI的深度融合更催生新突破——AI优化发酵工艺使生物燃料生产成本降低20%,数字孪生技术实时调控生物反应器效率提升30%,保税区正以“生物智造”定义产业未来。
今年4月,天津港保税区还举办了“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天津港保税区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天津港保税区关于支持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擘画千亿级产业集群蓝图。未来,保税区将进一步加速合成生物学技术产业化,预计到2030年,保税区将建成全球领先的“生物制造+”和“+生物制造”生态圈,育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制造标志性项目,重塑产业基因,为区域绿色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能源与海洋经济并进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将绿色发展刻进产业基因,构建“风光储荷一体化”能源体系,助力区域发展从“制造高地”到“零碳标杆”。
自2024年以来,中资环集团先后在天津港保税区落户了中资环绿色供应链(天津)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设备资产有限责任公司等主体公司,未来将围绕“资源循环、能源循环、资金循环、数字循环”核心功能,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中国资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同时,保税区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工程生物等领域提前布局,引进了一批高成长性、高引领性、“卡脖子”技术项目,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助力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
在氢能领域,天津港保税区发挥临港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建设新源氢能、液空氢能项目,依托氢能示范产业园聚集博世氢动力、新氢动力、氢扬动力、杭叉集团等一批企业,支持荣程新能、氢鸿新能拓展布局绿色交通场景,氢燃料电池车辆运营里程持续领跑;在海洋经济方面,中船天津承建的全球首艘15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开工,精度控制达毫米级;海油工程智能工厂应用5G、无人叉车等技术,实现海洋油气装备制造的智能化升级。如今,保税区海洋装备产业营收早已突破千亿元,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的转型路径愈发清晰。
港产城融合发展:城市更新赋能“二次创业”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开放引领、产业提级的背后,天津港保税区营造开放发展新环境的“宜业”之道功不可没。近年来,保税区大力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在教育、医疗、养老、人才、消费等民生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区域配套能级和城市品质显著提升,通过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筑巢引凤增强磁力,为居民生活与企业发展构筑起幸福基底。
宜业宜居,打造产城融合新高度。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的教育配套持续提质增速,全周期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医疗保障扩容升级,健康服务网络愈加织密;养老服务突破创新,打造出更加完善的智慧养老样板;消费场景活力迸发,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魅力新地标;“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成效显著,人才生态持续优化,将保税建设成为了更具温度、更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新城。
促经济惠民生,创无固无废生态新城,天津港保税区港产城融合的民生福祉亦体现在生态宜居。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保税区坚持生态优先,实施岸线修复、湿地保护工程,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线提供重要栖息地。每年观测到51种鸟类、上万只鸻鹬类种群,彰显区域生态价值。如今,临港湿地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亲水空间,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劳动者公寓、人才政策吸引创新团队扎根;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同样融入产业:氢能替代传统能源、船舶制造绿色化升级、生物降解材料规模化应用,推动经济与生态“双赢”。
此外,面对土地资源约束与产业升级需求,天津港保税区还大力推动海港片区城市更新,打造北方产业转型样板。如今,海港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逾百亿元,通过“拆改留”并举,升级老旧厂房,建设智慧低碳综合保税园区,成为北方产业转型的“天津样板”。目前,海港城市更新项目聚焦保税研发、再制造等新业态,吸引了跨境交易、数字贸易等企业纷纷入驻,打通了集疏港堵点,实现了“产业—城市—港口”协同发展。未来,这里将崛起产城融合国际创新中心,成为保税区“二次创业”的核心载体。
34载砥砺奋进,从“试验田”到“创新极”,从“实验室”到“全球价值链”。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持续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创新生态“雨林式”生长,企业创新矩阵日益强大,保税区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赋能,使企业焕发新活力,用技术破壁重塑产业格局。
34载开放创新:双循环下的国际竞争力
自1991年成立以来,天津港保税区始终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使命。特别是近年来,保税区依托自贸区与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国际化合作再攀高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稳步发展,天津港保税区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在保税区加码,随着空客天津、庞巴迪、古德里奇等龙头企业的纷纷落地,如今,保税区成为了是欧洲之外最大的空中客车生产基地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空制造维修基地;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保税区现已聚集卡特彼勒、通用医疗、捷尔杰、霍尼韦尔、博格华纳、麦格纳等一批世界500强外资龙头企业。迄今为止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保税区累计投资逾300个项目,2024年尤其是以绿色氢能、智能制造、生物制造为主的制造业迅猛发展,新增博世集团、路易达孚、爱尔铃克铃尔等一批优质外资项目持续投资,先进制造业聚集态势明显,这里正在成为吸引外资的“强磁场”。
2024年,国务院支持天津市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天津港保税区在航空器创新孵化、生物制造技术转化、石化产业链延伸等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推动航空装备、生物医药、绿色技术输出,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去年一年,保税区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开放创新土壤不断培养催生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信创产业链增加值飙升。
与此同时,天津港保税区内的企业也纷纷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加速全球化布局,例如飞马机器人通过“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无人机技术人才;云遥宇航正在组建全球最大的商业气象星座“云遥气象星座”目前已发射46颗卫星,为126个国家提供气象数据服务,预计2026年实现90颗卫星组网完成;鸿图航空承办了金砖国家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累计为大飞机产业链输送技能人才超5000名。
制度创新+政策赋能 为改革开放“树榜样 开新途”
面对全球化新变局,天津港保税区用政策赋能,以制度型开放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以改革破冰激活发展潜能,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断创下新高。2024年,天津港保税区在航空维修、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规则话语权突破;2024年,保税区国内首单汽车零部件保税再制造试点落地,天津海特客改货飞机交付量居亚太首位;2024年,保税区离岸贸易“天津模式”完成业务60笔,结算金额1.4亿美元;2024年,保税区二手车出口近7000台,出口金额两亿美元,口岸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如今,保税区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其中在全国首创“保税研发+离岸贸易”政策,更是助力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周期极大缩短。
2025年一季度,保税区GDP增速达6.8%,民营经济贡献显著,工业增加值增长22.4%,用成绩彰显了市场信心。天津港保税区用实践证明了,开放的环境是创新的沃土,而创新又将反哺更高水平的开放。
在成立34周年之际,天津港保税区更是迎来重大历史机遇——2025年秋季,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天津举办。借上合东风,保税区必将紧抓“中国年”机遇,以“双港+自贸”优势为支点,凭借京津冀“海上门户”的区位优势,以及“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战略地位,加速构建欧亚大陆“经贸动脉”,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向世界展现保税对外开放的活力与韧性。
展望未来:锚定新质生产力,谱写“十四五”收官华章
站在34周年的新起点,天津港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尹晓峰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打造开放创新高地。”
从荒滩到开放高地,从无人机翱翔雪域高原,到气象卫星探索太空;从生物制造重塑绿色经济,到百亿船舶驶向深蓝;从智慧园区链接全球,到民生画卷温暖人心——天津港保税区正以“凭海临空”之姿,向新而行。2025年,面对上合峰会的时代机遇,保税区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风正扬帆、征途如虹,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谱写“十四五”收官华章。(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