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近日,平津战役纪念馆与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五四青年节“馆校联讲”行走思政课活动,把思政课课堂搬到了天津的街头巷尾,从解放天津的红色地标中,重温中国革命战争史,感悟青春的力量。
活动以“天津战役循踪·薪火青年说”为主题,以平津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史迹调研”前期成果为基础,规划了解放天津第一主攻方向的5个红色地标为教学课题,分为“理论课堂”“文物叙事”“行走课堂”“思想碰撞”四个部分,通过“史学专家+思政教师+青年大学生+专业讲解员”四方联讲的立体化形式,引导青年师生在革命历史场景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激励新时代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活动现场,平津战役纪念馆副馆长梅鹏云为师生们详细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八军烈士纪念碑、天津城防西营门遗址、小西营门战斗遗址(现天明桥)、和平门战斗遗址(现人民医院西北角)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解放战争英雄纪念碑等红色地标背后的历史细节。平津战役纪念馆业务人员张鑫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述红色地标及周围的历史变迁和天津城市的发展变化;平津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叶浩林生动地讲解了在战斗中涌现出的英雄旗手王玉龙的故事;志愿者王玉现场宣讲天津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讲述了平津战役纪念馆馆藏“秋毫无犯”锦旗背后的故事。
在三十八军烈士纪念碑和三十九军解放战争英雄纪念碑前,师生集体献花并鞠躬致敬,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听见了冲锋的号角,历史场景与现实思考形成强烈共鸣。”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勇不禁感慨道。
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红色讲堂上,师生代表围绕“新时代如何讲好平津战役故事”“红色基因与青年担当”两个主题,结合天津战役循踪的感受畅谈学习感悟。“我们要进一步用‘青言青语’激活历史记忆,将平津战役精神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为五四精神注入新时代红色内涵。”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牛孟瑶谈道。
本次活动创新构建“理论+文物+实践+研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史学专家领航、思政教师理论阐释、学生主题宣讲、讲解员史实还原、遗址沉浸体验,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朝阳说:“馆藏文物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为红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思政‘金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同频共振。”梅鹏云表示。(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平津战役纪念馆提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