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4月11日电 近日,记者从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获悉,在自然资源部组织的全国第二批创新典型案例评选中,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加强赋能招商、海陆统筹规划、海域整体论证”的创新工作成为天津市唯一入选案例,为海洋类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参考模式。
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片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地处天津港“一港六区”核心位置,承担着天津市海工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绿色化工和口岸经济等产业的发展任务,拥有装备制造、通用及多用途码头等优良的码头岸线资源,海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维修、海水淡化、粮食加工等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是天津市唯一获批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为提高临港区域土地利用率、加快促进区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天津市申请设立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赋予5.56平方公里区域保税功能。2023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这是在充分发挥区域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上,再赋予保税政策的“强强联合”实践,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有效利用临港区域海洋和码头岸线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保税赋能,中海油、太重、鑫正海工等已入驻企业进一步扩大投资,一批优质项目加速落地洽谈,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2023年以来,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新增土地供应面积82.3公顷,新增投资约4亿元。
在加强政策赋能的同时,天津临港综保区的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海陆统筹推进实施,促进海洋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效衔接和功能匹配,为重大任务与项目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同时创新海域论证模式,制定打捆整体海域使用论证指导细则,为区域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一个有统一概念的连片用海区域,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为确保批准设立后1年内通过海关验收、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新使用整体打捆论证模式开展用海预审,统筹海关、规划、海域使用各方工作要求,一次性评审论证12个用海项目,解决1.9平方公里海域手续办理问题,为节约集约用海提供了关键支撑。
据了解,相较于传统的用海项目单独论证,打捆整体海域论证既有利于加快盘活历史遗留围填海区域,也进一步提升了海域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天津市通过对海域打捆整体论证的先行探索实践,为集中连片历史遗留围填海区域的加快盘活提供了天津样板,解决了集中连片历史遗留围填海区域用海论证效率不高、手续办理繁琐的问题。
以此次获批为契机,天津港保税区将充分发挥综保区政策和区位优势,吸引外向型企业聚集,继续探索“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功能体系,全力推进天津港向“第四代港口”发展,为把天津临港综保区建设成为新时代综合保税区的样板和标杆贡献力量。(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文章/由主办方提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