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3月21日电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新时代,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在网络空间与“00后”实现同频共振?天津理工大学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以“破壁”“破圈”“破局”的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该工作室通过构建"青年化表达+沉浸式传播+智慧化赋能"三维体系,使思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破壁·融合:开拓青年话语体系的新阵地
“没想到思政课还能这样上!”该校大三学生段兴宇一边转发分享工作室开发的“红色记忆”一边轻声赞叹。近一年来,天津理工大学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先后推出的“红色记忆”“谈大学”“辅导员说”等网络专栏,浏览量超过百万,深受师生青睐。
“我们使用简明质朴的大白话、大实话和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据工作室负责人万柯彤介绍,团队深入分析“00后”网络行为特征,以“事实、形象、情感和道理”为网络思政教育核心内容,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语来表达思想,用故事来讲道理,以身边事砥砺身边人,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表达风格。同时,团队成员通过大数据追踪热点,每月动态调整4个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策略,实现精准滴灌。
工作室推出的引导类文章《我们是值得信赖的一代》深受学生们推崇,而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了信、信了服、跟党走的育人实践反馈,同样也提振了工作室团队成员们信心。“读懂学生心理,用新技术反转,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实现同频共振,提振精气神,提升吸引力。”工作室成员徐一卯老师说。下一步,工作室计划把马克思请进朋友圈,创新思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收藏、可分享的思政数字藏品。
破解·共鸣:师生双向奔赴的思政课堂
在“网络空间+真人导师”校园生活中,每天上演着思想的碰撞。学生提出的“内卷焦虑”“AI替代人类”等热点问题,总会在第一时间被工作室“接单”。师生以“柯彤心理话”新媒体平台为“连心桥”开启深度对话。工作室通过化身“网络伴学”以成长型思维模型帮助学生重构认知,引导学生接收“躺平”“佛系”等网络思潮信息时能够客观分析,保持清醒的认知。
为解决受教育者能动性不足的问题,工作室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线上线下“双向驱动、同步发力”,将线上的网络思想引领与线下的主题教育体验相融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与有效性。指导学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宣讲实践团,构建了党员教育活动平台、思辨引领平台和服务实践平台,先后组织开展“读典识今”圆桌会、党员先锋论坛、青听沙龙、“师生话盛会”微访谈等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与老师的课外互动中提高认识水平,同时,工作室将上述活动录制成思政视频,辐射更多学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经过两年探索与实践,工作室逐渐构建起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模式,充分释放网络思政教育的丰富性、便捷性、针对性与分享性,把党课、思政课搬上新媒体平台,通过网文、两分钟微视频、八分钟微党课等多元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以图文形态解析时代生活的精深式语义,注重流行文化元素的有机植入与适度表达,拓展传播空间,丰富呈现方式,增强回应能力,引导、服务大学生,畅通沟通渠道,构建了多疆界、多时空、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新格局。
破局·探索:AI时代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
对标“大思政课”建设目标,工作室以健全高效化运行机制为基础,以推进项目品牌化建设为核心,以打造“三全”网络育人队伍为突破,构建“育人导向明确、品牌效应显著、运行模式健全”的工作体系。按照“体系开放、组成多元、统分结合、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以“柯彤心理话”新媒体平台为线上主载体,围绕思政主课程内容,组建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多维度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形成统合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通过线上推广传播、反馈推动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发线上教育教学内容,形成线下教学课堂与线上音像课堂的相辅相成。同时,工作室以线上线下师生交流为立足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引导,做到面对“真案例”,解决“真问题”,起到“真效果”。
在积极探索“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工作室聚焦思想引领,开发精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双向驱动、同步发力”,将线上网络思想引领与线下主题教育体验相融合,充分发挥文化浸润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讲好思政理论、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同时,围绕课程内容原创作品,研究、教材、师资、教学、视频多维联动,录制系列思政短视频及公开课、排拍网络思政微电影和情景剧、撰写网络思政文章及研究报告,形成创作与文宣、育人与文创、实践与研究的多维联动。
此外,工作室通过“微视频”“翻转课堂”、理论宣讲、红色研学、文化调研等设计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提升思政工作的生动性、实效性与亲和力。
2024年8月,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成员受邀录制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出品的千万师生同上一堂网络安全教育课,该视频面向全国播出,播放量达2000万次。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专家点评,工作室构建的“价值引领-情感共鸣-行为转化”的完整育人生态,其用户思维+技术赋能+文化浸润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范式。在AI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这种既有科技感又葆有温度的思想引领方式,正在打开铸魂育人的新天地。
编后语
当“Z世代”指尖滑动的速度遇上思政教育创新的温度,网络空间便生长出向上向善的力量,天津理工大学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的探索证明,只要真正读懂青年、融入青年、引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在时代浪潮中奏响激荡人心的青春和弦。(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