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10月18日电 记者从天津宁河区宣传部了解到,董卫军,原天津市宁河区北淮淀镇党委副书记。2019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援藏贡觉,担任贡觉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援贡三年,硕果累累,因无法割舍对贡觉县的情感,董卫军义无反顾向组织申请再援藏三年,成为了天津市第九、十批援藏干部。
在昌都贡觉5年多的董卫军,不断从援藏精神中汲取“三力”,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尖。在产业帮扶、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2020年天津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先进个人、2021年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4年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如今,谈及自己的援藏经历,董卫军激动地说道:“感觉非常有成就感,5年的援藏工作中,能见到咱们的群众,在生活条件上有了改善,在收入上有了增加,在就业上有了一个新的认知,觉得付出没有白费。”
八千里路云和月
2019年7月9日,经过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董卫军带领宁河援藏工作组抵达贡觉。对于“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第一次上高原的董卫军最先体验到的是“海拔高”。贡觉县平均海拔4000米,憋气、头疼、心跳加速、频繁夜醒的各种高反症状令董卫军极其不适。
身为天津援藏贡觉组组长,董卫军进藏后的首个任务是与上一批援藏干部进行工作交接,彼时贡觉县还属于“西藏4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149个行政村中有131个是深度贫困村。当得知贡觉县的政府年可支配收入仅为4千多万元时,董卫军感受到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上了肩头。如何不辱使命,在3年援派期间,为贡觉人民做实事,切实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了董卫军日夜思考的问题。
为了尽快掌握当地情况,董卫军开始密集地进行下村走访,贡觉县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气候恶劣,有些地方仍无硬化路面,下村过程中屡有险情发生:塌方和泥石流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董卫军曾坐在山路上原地打滑旋转180°的车上死死抓住座椅,惊出一身冷汗;过草地时,车陷入沼泽,车上人手不够推不出来,需要步行1小时走到山顶上,找到手机信号再向外界求救;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地方,车陷在积雪中,董卫军和同伴们一边挥锨铲雪,一边气喘如牛,铲完雪推车时,眼前一黑几乎晕倒。
进藏1个月后,董卫军和家人视频,瘦了20斤的他令家人惊异得差点没认出来,对于自己的历险董卫军只字未提,只是对贡觉的见闻侃侃而谈。翻过贡觉的山,趟过贡觉的河,穿过贡觉的草原,坐上过贡觉百姓家的炕头后,援藏工作究竟该如何开展,董卫军心中逐渐有了答案。
“三无危房村” 吃上旅游饭
哈加乡的曲卡村是上一批援藏干部确定的一个帮扶点位,董卫军交接工作时与上任援藏干部一起赴曲卡村实地考察,在综合了解情况后,董卫军萌生出将曲卡村打造成旅游村的想法。
曲卡村全村27户,人口150余人,因为历史原因,这个村子既无牧场也无农田,村民几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村里的房子都建在山坡上,到2019年还有大量村民住在石头土坯房里,其中部分房屋已成危房,为保障村民生命安全,宁河区出资1700万元,由援藏贡觉组负责为村民原址翻建房屋。在确定翻修方案时,董卫军提出要为村民修建小二楼,其中一楼作为底商,用于经营用途。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看到了从村子附近经过的贡察公路已开工建设,作为一条省级公路,贡察公路开通后很可能会为风景优美的曲卡村带来客流,使曲卡村具备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的条件。
2020年初,曲卡村翻建完工,发钥匙那天,村民们将各种美味的食物摆满一桌,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董卫军虽然听不懂藏语,但面对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放的村民,他能读懂他们眼中激动的泪水和无尽的谢意。迁入新居不久,村里一位叫格顿的年轻人找到贡觉工作组,表示他想在自家一楼的底商开一间摩托车修理店,但苦于不懂技术,不知该去哪学。摩托车是藏区常用的交通工具,维修需求量大,贡觉工作组听后立即为格顿联系了一家技术学校,并从援藏经费中划拨了两万元作为创业资金无偿资助给他。2020年底,摩托车修理店正式开业。有了示范,更多的底商开张了,截至目前,曲卡村已经开起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一家甜茶店,一家藏餐馆和两家小超市。2023年底,贡觉工作组为曲卡村修建了一个林卡(即露营地),并联系了一家天津企业为曲卡村投资修建了一间洗车房,继续为打造曲卡村的旅游产业完善配套。董卫军去到曲卡村回访,受到了身着盛装的村民们的热情迎接,他得知格顿的摩托车修理店日均营业额已经能达到150—200元,更令他欣喜的是,格顿已经开始带徒弟了,其他店的经营状况也不错,能安置村民就业,整个曲卡村人均年收入已达一万五千元左右。看着村民家中新换的华丽藏式家具,门前停放的崭新的私家车,董卫军知道,这个昔日“没土地、没牧场、没收入来源”的“三无村”,已经走上了旅游致富的发展新路。
最好的帮扶成果 是思想的转变
阿旺乡平均海拔4030米,位于贡觉县东南部的草原上,董卫军第一次到阿旺乡,就被这里露天的温泉资源吸引了,广袤的草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泉眼,无须抽取,泉水自然涌出,出水温度最高可达70℃,当地的牧民世代都来这里洗温泉。董卫军提出想要开发温泉资源的想法,但立刻遭到身边人的劝阻,原来,曾有不少乡镇干部想要开发这里的温泉,但都因为当地牧民的激烈反对而作罢。
董卫军没有就此放弃,他开始进行走访调研,出乎意料的是,全乡9个村的村两委班子对开发温泉资源的态度都出奇地一致——坚决反对,有的态度温和一些,做无声抗议,有的脾气火爆一些,董卫军一开口就被轰了出去。但走访是有收获的,董卫军发现,当地人反对开发温泉资源,除了因为当地文化认为水是神圣的,担心开发会破坏生态,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人并不知道什么叫温泉旅游产业。于是董卫军决定“用事实说话”,他带领着村干部们外出考察,其中位于四川甘孜的海螺沟温泉给村干部们触动最大,同为藏区,看到海螺沟的藏民自己经营的民宿,听到他们的收入之高,许多村干部动心了。董卫军趁热打铁,做通了剩余人的思想工作,阿旺温泉文旅产业项目于2022年正式开工,总投资预计近2千万元,目前已完成了管道铺设、蓄水池建设、地下设施建设等工程。2023年,贡觉工作组从天津援藏前线指挥部处争取到了980万元投资,另拨付280万元产业资金,加上宁河区每年300万元的投资,阿旺温泉文旅产业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9-10月试营业,于2025年正式开业,对整个阿旺乡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促进带动作用。
阿旺温泉文旅产业项目是一个因思想转变迎来发展机遇的典型案例,经过5年的援藏工作,董卫军觉得,很多地方的经济落后都是源于思想的闭塞,引导当地百姓思想转变才是援藏工作最重要的价值,就像主动想要创业的格顿,因为援藏工作组的帮扶而对更好的生活产生向往,这种当地人奋斗精神的燃起才是本地经济发展从“输血”转变为“造血”的内生动力。
5年蜕变 成为真正的高原人
2022年7月,董卫军的援派到期,加之母亲查出了癌症晚期,董卫军萌生期满离任的念头,但想到还有些项目在进行中,想到曾经村民们看到项目成功后的喜悦与认可,他犹豫了,他想要善始善终。
董卫军说:“当时这边的项目包括一些援藏工作正处于一个交替叠加的时期。为了工作有一个更好的延续,更好的衔接,也能对援藏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选择留下来。家庭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要先国再家。”
经过慎重考虑,董卫军向组织提出延期一届的决定。2022年7月,董卫军以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贡觉工作组组长的身份,继续主持宁河区对贡觉县的对口支援工作。
5年的时间,为了做好“短平快”的解渴产业,他积极对接天津援藏前指争取到天津援昌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用于巩固拓展相皮乡查然村乡村振兴蔬菜大棚产业,新建3座蔬菜大棚,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蔬菜供应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为了做好“顺民意”的暖心工程,董卫军紧紧抓住贡觉县川藏铁路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天津援藏前指、中铁十八局,促成贡觉县大学毕业生参与川藏铁路项目,采取“培训+就业”模式,有效为9名本地大学生创造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宁贡两地永远是战友,是一家人,董卫军始终致力于宁贡两地干部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他精心组织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宁贡携手共圆梦”为主题的“组团式”支教“四个一”活动,安排5名援藏教师与贡觉县教师“结对子”,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有效提升了贡觉教师教学水平。协调宁河区全力支持贡觉县举办首届阿旺绵羊文化商贸旅游节,代表贡觉县主动对接参加“2023年天津市(宁河区)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期间,贡觉县民间艺术团《宁贡新生活》《祝福宁贡》等原创文艺节目,在渤海之滨赢得阵阵喝彩,贡觉县阿旺绵羊、康巴石锅、人参果、牦牛肉干、文创手工艺品等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展销产品,赢得了天津人民的广泛青睐。在董卫军的努力下,在一次次的交流协作中,宁贡两地的情谊更深更浓了。
5年的高原生活在董卫军身上留下了明显的改变,他的头发更稀疏了,皮肤黝黑得与当地人无异,血压长期保持在150毫米汞柱但没什么明显不适,走起路来不再气喘吁吁,因为习惯了吃辣,体重又恢复到了从前,他爱上了糌粑,吃得惯牦牛肉干,喝得下咸咸的酥油茶,甚至还学会了几首藏族歌曲。从最初的“外来干部”到现在的“高原之子”,董卫军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贡觉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无愧党的嘱托,无愧贡觉人民的期望。
董卫军说:“多年的援藏生涯,使我在政治思想上得到磨练,在工作生活上得到锻炼,在意志品质上得到锤炼。未来我将延续‘援藏一次,造福一方’的使命,把自己融入到贡觉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宁河援藏人的担当,赓续宁贡援藏情的同时,努力打造雪域高原对口支援工作新高地。”(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图文/宁河融媒 明君 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