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天津7月5日电 7月5日,天津市南开区召开扎实推动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会上,南开区副区长李健介绍了该区的相关情况,南开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建昆,南开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梓,南开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陈强出席会议并回答媒体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李健介绍:
近年来,南开区委、区政府提出“科教立区”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贯彻“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在校学生学习潜能,加强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为申报科学教育实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动科学教育工作方面,全区开展了很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天津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组织奖、天津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无人机竞赛优秀组织奖等多项科技类荣誉。
去年12月下旬,经教育部专家组审核,教育部网站公示,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首批124个实验区、994所实验校。南开区与天津市其他4个区一起,经市教委推荐和层层遴选,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南开区将按照教育部有关工作部署要求,在统筹谋划科学教育整体工作、健全完善科学类课程设置、做好科学教育师资配备、建设区域性科学教育中心、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一、建立全区科学教育工作统筹机制,推动构建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按照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方案,建立区域内各类科技企业、科研场馆、院士专家助力科学教育的对接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科学教育的联合机制;建立对助力科学教育贡献突出的各类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机制,为全区各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二、开展大中小学共建模式,实现区域科教资源共享
全区各中小学至少同天津市范围内1所大学建立共建关系,推动高校科教资源向南开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区域内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高校推动校内全部科教资源向大学附属小学、中学开放,及时安排学校优秀青年专家、学者、院士到附属小学、中学讲授相关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开展大中小学共建模式,实现区域科教资源共享。
三、加强科学教育软件建设,构建高效高质区域科学教育体系
一是为学校配备科技辅导员、科学副校长,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二是开展各类科技类赛事和活动,有效提升中小学生思维能力;三是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宣传展示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四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努力实现科技发明和竞赛成果承接转化。
四、开设多元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科学+非遗系列课程特色,与东中西部协作区一起,在南大附中、天津中学等学校集中开发系列天津科学+非遗课程;二是科学+“一校一品”特色,在以科技实验中学、科技实验小学为代表的全区各中小学打造本校特色的科学教育项目;三是科学+订单式教育特色,为各学校及时提供开展科学教育的企业、场馆以及科技人员,各学校可根据需求,自主式选择受教育内容、场景以及相关授课人员,实现南开科学教育的订单化。
五、集中打造N个优秀成果,做强科学教育品牌
通过扎实推动实验区工作,将打造一批全区各中小学的特色科学教育项目;认定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校;评选一批优质的南开特色科学课;评选一批南开中小学科技名师;评选一批高质量的青少年科技成果等N个科学教育成果,提升教育品质。
通过努力,系统提升全区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技等科学类课程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全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为推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探索成熟路径、提供有益借鉴、贡献南开力量。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回答记者提问如下
记者提问一:请问,南开区是如何推动和开展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的?请谈谈这方面的有效做法和举措。
孙建昆介绍: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是一件关系全区中小学生科技素养提升的大事。在工作开展中,首先,要坚决避免另起炉灶、弃旧立新。这次成功申报科学教育实验区,是对过去科学教育工作的一次巩固和升华,是在已有基础上的一种延续和发展,而不是要将现有教育模式推翻,将教育重心转移。第二,要注重培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们的科学思维水平。要加大对全区各类基础学科的课程设计和教研力度,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提升课堂质量和授课效果。
同时,对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科学素养突出、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积极对其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南开区认定了南开中学、天津中学、南大附中、天大附中、南开日新学校、南大附小、天大附小、科技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校,南开区教育局将与区科技局、区科协一起协调科研领域专家学者对基地校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点对点帮带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起点和质量。
同时,要切实加大对全区各类科教资源的挖掘力度。南开区作为天津市内以科教著称的主城区、核心区,区域内居民科教素养高,参与各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积极性高,为全区层面共同助力科学教育提供了天然土壤。
南开区将发挥“双减”专班作用,做好区域内各类科技类培训机构的名单整理,加大科技类培训机构审核管理力度,推动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助力各中小学做好科技培训,提高全区学生科技素养。
围绕推动科学教育工作,南开区与北京市海淀区、河北雄安新区、邯郸等地签订共建协议,将促进京津冀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为全区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记者提问二:请问,在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中,南开区是如何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突出科学教育立柱强基的作用的?
李梓介绍:一直以来,创新都是南开最鲜明的底色。南开区汇集了丰富的科学家资源、实验室资源、大科学装置等,区国高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数量均位居中心城区首位,这些企业不仅为南开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可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和案例。
我们要立足于天开高教科创园对高教和科创的定位优势,深挖“科技创新+高等教育”的特色优势,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文章、打造特色、塑造标杆。
一是发展智能化,加速教育变革创新。南开区现有18家单位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其中包括共享的高校院所实验室,可以让青少年朋友们走进实验室,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同时,为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激发协同发展的“大能量”,我们建立了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了科创服务生态圈,锻造科创策源的“新引擎”。
二是提升国际化,打造合作交流平台。2021年,我们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两所大学签署战略协议,联合天津大学最优工程学科化工和南开大学最优基础学科化学,共同建设绿色物质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全力支持物创海河实验室申创国家实验室,以科技创新催生从“0到1”的颠覆性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鼓励引导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和感受到总书记所提到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氛围和生态。
三是推进协同化,驱动合作纵深发展。联合科技教育各方面社会力量,构建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社会机构、企业、科学家等各类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打造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科普教育品牌,为抓好科学教育提供鲜活教材。
记者提问三:请问,南开区在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方面,围绕着科学教育试验区开展了哪些工作?
陈强介绍:近年来,南开区科协携手区教育局、区科技局等部门,不断完善南开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领导工作机制,聚焦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围绕科教资源共建共享、科技活动进校园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科普科教活动,形成具有南开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营造了浓厚的科教氛围。
下一步,区科协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将发挥好科协组织优势,紧密联系区教育局、区科技局等单位,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整合科普资源,汇聚科教力量。发挥学会协会、大学院所、科普企业等机构的科普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采取“请进来”方式,引入优质科普资源,为学校提供更多校外科普工作者。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普及前沿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支持学校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更好服务校内外科技工作者。
二是发挥科普基地作用,丰富科普内容。会同相关单位不断加强科普基地建设,为科学实践教育提供载体支持。利用好市、区科普基地、天开高教科创园和大学院所等科教阵地,采取“走出去”方式,为青少年提供生动直观、特色鲜明的科学教育内容,不断提升科普传播水平。
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组织青少年参加国家级和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作品大赛”“人工智能成果展”等青少年科技比赛,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呈现机会。(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