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曾刚院长 受访者供图
中宏网10月18日电(记者 韩鹏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在北京开幕,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曾刚院长接受中宏网记者采访解读二十大报告中涉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新表述。
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曾刚表示,报告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协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章提出五方面内容,其中就提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领航“中国号”巨轮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航程,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断深化,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给我国下一步高质量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长三角经济圈来看,接下来要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持续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方面下功夫,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协同共进的发展态势,长三角沪江浙皖三省一市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引领,持续不断地激发局部性及全域性的发展潜能,经济表现显著超越全球绝大多数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持续缩小与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差距。
长三角协调发展看重的是产业的辐射和体制建设,包括老百姓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的提高,收入的增长;关键是核心竞争力、城市功能形态、科技创新的提升,以及市场的繁荣。
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城市群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未来城镇化不再是中小城市相互竞争的发展模式,而是各类各级城市相互协调合作的发展模式,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城乡融合等方面必将有更大的作为。传统城市化造成的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四种差距将通过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而大幅缩小,效率和公平之间更加平衡,长三角一体化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将充分显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斗志昂扬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进。当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要解决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坚持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同时,依托超大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打造强大而富有韧劲的国内大循环。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重点经济区的建设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促进区域、城乡、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为主旋律,优化城乡和区域空间布局,以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空间及韧劲为抓手,实现中国经济新飞跃,与世界分享中国的创新发展成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