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拜登即将宣布的“印太经济框架”并非是美国所宣称的一个通常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安排,而是一个将印太区域经济体拉入与中国对抗行列的地缘战略制衡机制,是美国延续其亚洲殖民统治的新殖民主义。
作为美国“印度-太平洋战略”的10项核心任务之一,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将由拜登在5月20日至24日的亚洲之行期间宣布。
虽然没有明确说明,美国和东盟5月12日至13日举行的特别首脑会议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讨论了经济互联互通等各种议题,多数是IPEF的内容。为了恢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拜登政府推出IPEF来取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简称 TPP),那是一项旨在遏制中国的全面贸易协定,于2017年被特朗普放弃。
正如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公开表示的那样,IPEF将是一项“独立于中国的安排”。事实上,IPEF是美国专门设计,旨在将中国排除出印太地区的贸易和供应链体系、削弱中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框架下的影响力,并通过为印太地区经济体提供替代性供应链,鼓励他们与中国市场“脱钩”。
于是,一个基本上具有封闭性、排他性和对抗性,并具有明确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意图的经济贸易安排将在印太地区植入,该经济贸易安排背离了印太地区长期遵循的开放、包容、平等和互惠的多边主义原则。
因此,IPEF并非是美国所宣称的一个通常意义上(具有相互开放的市场准入和关税豁免,以解决区域经济体面临的经济问题和需求)的自由贸易协定,而是一个将该区域经济体拉入与中国对抗行列的地缘战略制衡机制。
更具体地说,IPEF反映了印太地区过去的殖民主义和现在的新殖民主义之间的连续性, 是美国延续其亚洲殖民统治的新殖民主义。1977年美国开始与东盟正式的外交接触,在过去45年中,美国一直在利用东南亚,将该地区视为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储备地,将其自身利益置于这些经济体的利益之上。
今天,尽管殖民主义在亚洲已基本消失,新殖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将以转世的形式出现。亚洲几乎就是殖民时期最不幸的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词。被殖民的亚洲国家被视为消耗品/牺牲者,在不平等的交换和一个复杂的金融统治体制下为旧殖民国家贡献了数不清的财富。
新殖民主义一词是否定的、负面的。该词在二战后首次被使用,指前殖民国家(通常是发达国家)通过间接手段继续控制被殖民国家(通常是欠发达国家)。
当通过资本的力量(比如跨国公司和全球多双边机构)进行类似殖民的剥削时,新殖民主义代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中,跨国公司与全球多双边机构结合在一起,将前殖民地的殖民剥削形式永久化。
1957年签署的《罗马条约》标志着新殖民主义的开始,是欧洲国家对其海外属地进行经济统治的一种新形式。根据《罗马条约》(该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或欧洲共同市场),法国的非洲殖民地以及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的殖民地根据相应的贸易安排被纳入欧洲共同市场。
随着冷战的深化,美国政府在杜鲁门主义政策下采取了间接手段,尤其是通过经济、金融和贸易政策(如跨国公司的投资以及全球多边机构的对外援助等),来扩大其影响范围和在某些情况下控制外国政府。东盟就是冷战期间被美国用作反对苏联的堡垒和地缘政治战场的一个地区组织。
与其他前殖民国家一道,美国向任何(以接受美国的共产主义保护或采取有利于美国的政策为条件)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或投资。美国和其他前殖民国家还以政治镇压或侵犯人权为由干涉亚洲被殖民国家的内政,并帮助建立有利于外国利益和违背本国利益的政权。
鉴于美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操作和显然不感兴趣包容性的区域合作,IPEF将不会是一个通过集体努力以改善该地区的制度安排,将对区域发展、凝聚力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方面,美国通过IPEF推行的新殖民主义将削弱和破坏地区凝聚力,因为IPEF只会吸收少数国家,而将其他国家抛在后面。长期以来,该区域经济体都渴望合作、协作和区域一体化,例如《东盟印太展望》就淡化对抗性言论,呼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另一方面,IPEF将使该区域经济体服从和依赖于美国和其他前殖民国家,成为他们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储备库。
美国利用IPEF与该区域经济体建立单边主导的经济合作安排,从而迫使该区域经济体采取特定经济政策或更高标准的约束性规则和条例(在劳动力、环境和数字贸易问题上),以服务于美国的利益,这将损害地区经济。
本文系作者2022年5 月19 日发表在CGTN的英文原文《The U.S kicks off neocolonialism via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的中文简析。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