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基层治理是化解社会矛盾、建构良好秩序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在基层的反映和体现。对宜宾而言,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合称“两项改革”)有着历史必然性和实践基础的支持,其历史必然性在于长期以来宜宾乡村数量多、规模小、密度大、实力弱的情况直接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增加了运行成本。同时诸多城市在镇村建制调整方面进行了领先探索如陕西省、湖南省、四川省乐山、绵阳、自贡等地,这都为宜宾市进行两项改革提供了实践基础支持。
宜宾“两项改革”经历了前、后半篇两个阶段。“前半篇”自2019年1月开始,宜宾成为四川省第一批乡镇行政区划和村建制调整改革的先行先试地区,“两项改革”正式启动,到同年8月底,随着叙州区、屏山县等最后几个乡镇和街道调整完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圆满结束,改革“前半篇”结束。从2019年11月1日宜宾开始全面实施农村建制调整改革,改革进入“后半篇”。总体来看,到2020年宜宾从改革的“前半篇”进展到“后半篇”,这两者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前半篇”重在调整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是一项长期性工程,被定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招、深化基层治理改革的主抓手”,调整领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方方面面。
在扭转宜宾乡镇长期以来“数量多、规模小、密度大、实力弱”的弱势局面中,宜宾市始终秉持“做大县城、做强中心镇、做优特色村”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打造县镇村发展新格局,以“六个不变”“六个加强”为基本原则和政策底线充分解决群众诉求、保障群众权益,并围绕四川省“1+24+1”的工作方案研究制定了宜宾市“1+27+1”专项工作方案,形成了“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实行挂图作战。所有的方案总体措施从四大方面推进了宜宾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第一,持续优化治理体系,以两项改革为牵引,立足农村、城市两大领域,不断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第二,持续提升治理能力,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激发基层“想干事”的愿望,赋予“能干事”的权力,提升“干成事”的能力;第三,持续拓展治理路径,不断深化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综合治理路径;第四,高效推进治理业务,立足基层实际需求,坚持整体谋划、示范引领,高标准推进300余项省市具体任务,全面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质效。
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宜宾市“两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乡镇村数量减少、布局优化,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其中宜宾乡镇、行政村、社区数量减幅分别达到26.5%、36.3%、26.8%,从平均面积来看,改革后这几个行政单位的平均面积都上升了,增幅分别达到36%、61.3%、22.1%,随着乡镇合并、面积扩大、人口增加、机构精简,资源实现整合、资源要素流动逐步畅通、产业布局实现优化,乡村治理单元、治理要素、治理体系实现了格局性、系统性正向变化。
宜宾要继续巩固“两项改革”已有成果、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须全面分析宜宾基层治理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当前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队伍、治理方式、治理需求五大方面:在治理理念上,还存在缺乏内生动力、治理举措悬浮于基层社会需求之上的情况;在治理主体上,目前还存在着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基层政府治理权责不对等、其他基层治理主体(群众、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高三大难题;在治理队伍上,干部思想有待转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在治理方式上,三治融合不够紧密,智治手段浮于表面;治理需求方面,治理需求碎片化,治理内容走向复杂,而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较弱。未来要立足这五大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国党建示范市建设为引领,以“十四五”规划为主线,鲜明“善治宜宾”定位,持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丰富治理路径、做实治理业务,努力为宜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夯实治理基础。
(熊雅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