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财经
  • 中宏网首页 >
  • 财经 >
  • 正文

广告乱弹窗问题愈演愈烈 罚款与收益对比毫无痛感

2020-09-02 09:45:3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弹窗广告“霸屏”一直是网络牛皮癣之一,在近日案例中,无锡一名小学生因被无良弹窗广告引入骗局,5万多元钱打了水漂。

  弹窗广告本无原罪,是一种常见的市场营销行为。之所以沦为“过街老鼠”,一是因为“耍无赖”,强行限制和影响正常上网体验。二是因为“手太黑”,肆意“监视”用户一举一动,用户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了诈骗分子的“猎物”。更可恶的是,随着网课不断普及,弹窗广告的黑手竟开始伸向了学生。有广告公司负责人毫不讳言:“学生的钱更好赚。”弹窗广告越弹越歪,必须引起足够警觉。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其实,在治理弹窗广告方面,我们有不少法律法规。《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规定,弹窗广告要“确保一键关闭”,“以欺骗方式诱使用户点击广告内容,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可多年过去,问题为何愈演愈烈?从事主体多、涉及范围广,监管鞭长莫及;网络平台为分羹,为之提供便利……这些都是原因,但归根结底还在于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弹窗广告分散性、隐蔽性强,举证十分困难。很多广告主根本不怕被告,因为“告也告不过来。”而且即便真被判定违法,与过度弹窗取得的经济收益相比,不到三万元的罚款,实在没什么痛感。

  过度弹窗,究其本质是一种技术霸凌,治理起来尤须划清红线、明确底线,让踩线企业付出沉重代价。这一点,国外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以“史上最严”的欧盟《数据保护通用条例》为例,如果企业侵犯了用户数据权利和自由,轻者都要被处以1000万欧元的罚款。如此天价,谁还敢肆意妄为?此外,也应探索一些创新管理举措。如监管部门可以主动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网络上进行“穿透式监管”。还可将过度弹窗的企业和平台纳入全网可见的失信黑名单,使其商业行为处处受限。相对于不痛不痒的罚款,这一招或更能打在“七寸”上。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管理要跟得上网速。让我们拿出些狠手段、硬办法,来几次大扫除,还网络空间一方净土。


编辑:朱赛雨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