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财经
  • 中宏网首页 >
  • 财经 >
  • 正文

王伟:溯源品牌聚缘赋能 打造世界一流工业品牌

2020-05-20 15:29:34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放眼当下,新时代是品牌搏击、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内生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着力强化品牌建设,凝聚追梦力量,以强大的品牌效应再塑辉煌,这是时代的论断,更是历史的抉择。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铁装备集团考察时作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复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三个转变"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掀开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中国品牌发展的新征程,为企业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方法论,为做强做优做大企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再出发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20年5月10日,中国工业品牌价值评估发布,可以看出各工业企业品牌价值都有逐年提升趋势,印证了中国工业品牌在"三个转变"的指导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以细节提升为抓手,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以品牌建设为牵引,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蓄民族品牌传播势能

  中华品牌,自古有之。商周时期,出现了很多以不同的特产而文明的大都市,有的盛产铁器,有的盛产织物,有的盛产粮食作物,形成了区域品牌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人们在让渡自己的劳动产品时,都想得到交换方最好的产品。人们根据口口相传的品牌信誉来确定交换的对象。为明确身份,宣传产品,当时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商人打出了招牌和幌子;先秦《礼记》"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其内容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的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察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或治罪,这可以说我国最早的品牌雏形;汉朝,朦胧的品牌意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实物招牌开始流行。据史书《三辅决录》记载:"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这些品牌都是以能工巧匠的名字命名,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用具有鲜明特征的品牌来体现商品的卓越价值;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商业贸易繁荣,造纸业和印刷业开始广泛应用,品牌的传播和扩散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自觉的阶段,具有明显品牌指示并辅之以清晰消费导向的广告作品开始出现,鲜明的带有品牌意识的招牌广告遍布城乡,这在我国的品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博物馆收藏了北宋时期的一章铜版雕刻广告,"认清门前白兔儿为记"的标签,此标签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所制,图文并茂,很有代表性。这可以说是我国品牌的启蒙。它以人们熟悉的动物形象和简洁的语言向消费者传递企业信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商品经济较以前更为发达,广告显著增多,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开始出现。明朝嘉靖九年,京城酱菜铺的老板请当朝宰相严嵩为其品牌"六必居"题名,以此防止自家酱菜被他人假冒。这是自品牌现象出现后,我国第一个有明显品牌保护意识的注册防伪行为。公元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保障企业权益的法规。品牌开始成为具有法律效应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商业行为。

  为民族品牌传播赋能

  中华沃土孕育了中华民族,培养了中华精神,为世界的繁荣贡献着中国力量,开启了中外交流的源泉。依靠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我们创造了吸引世界目光的特色产品,伴随着世界交际圈的不断扩展,这股强大的中国风,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吸引力,一大批外商慕名纷至沓来,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汲取着日常需求品,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广受热捧,中国形象借助这些产品的外输逐步走向世界,外人对中国的品牌认知也逐渐形成。"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条中外交流的历史之路被镌刻的时间长河中,持续发挥着作用,在交流中孕育了对中国的专属称呼"china",后来人们把这条道路叫做丝绸之路,这是一条沟通世界的道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沟通没有政治色彩,更多的是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对话,即使朝代更迭、战乱不断,中国通过这条道路形成的与世界的联系也从未终止,一条另辟蹊径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弥补了陆上政治地域的阻隔。就是这样的两条道路,不断输出着中华文明成果,塑造了华夏民族的品牌原生态,让我们看到了富有内涵的品牌的强大生命力,现在,我们叫它一带一路。

  新中国民族品牌发展新态势

  新中国对品牌的重视起步并不晚,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作出了加快品牌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从1983年恢复商标统一注册开始,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省优、部优、国优的评定阶段;九十年代中期的"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工业"(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提出),评选中国名牌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大力创建自主品牌,评定驰名商标、开展质量万里行、中华老字号评选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品牌价值评价阶段。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的战略定位,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我国的品牌建设开始进入到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以培育中国工匠、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的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2017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品牌日"。批复中表示,同意从2017年起,把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中国品牌,从此走上了国家层面的发力阶段,为国家品牌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工业品牌建设之路

  如果说华为代表着生活品质、格力代表着生活方式,那么新时代的工业品牌则应该代表着一种向往,这种向往是人民对美好出行梦想的向往,对智慧便利交通的向往,对开拓地下空间、创造美好未来的向往。品牌建设是一项从国家层面出发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品牌提升是一项从内到外的长期任务,是对我们的担当精神、战略定力和决策科学的综合考验。进入21世纪,市场竞争的真谛已经从传统的产品价格转移到以品牌为核心的较量,谁拥有知名品牌,谁就拥有了竞争的资本。中国企业经过原始积累、技术水平提升、市场竞争磨砺后之间成熟起来,在世界知名品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民族品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正面竞争拉开了序幕,在这种形势下,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成为中国企业的不二选择。

  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产品、服务品牌需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构建品牌生态。一是确立品牌战略。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内外资源禀赋、企业文化传承等因素,明确品牌愿景、品牌定位、品牌架构,树立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品牌地位。二是健全品牌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品牌资产、品牌应用等一系列品牌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使品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将品牌制度和流程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协同效应。三是强化品牌塑造。以专业塑品牌,在专业领域,以产品线细分市场,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和经营质量,强化专业领先形象;以质量创品牌,通过质量提升和产品升级,打牢品牌基石;以科技强品牌,通过技术创新,打造科技感十足的品牌;以服务优品牌,强化客户体验,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以杰出人物亮品牌,积极选树先进人物,以名人效应亮化品牌形象;以媒介传播美品牌。通过媒介传播推广来扩大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四是提高品牌运营能力。建立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负责任的品牌建设的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加强与行业组织和媒体的合作,凝聚品牌建设的内外合力。提高创意策划能力,探索品牌文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升品牌溢价。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六年前的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工业制造发展方向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奏响了时代品牌的最强音。六年里,中国工业品牌企业用行动勇当践行"三个转变"排头兵,展望未来,我们要让中国工业品牌走向世界、享誉全球,让品牌成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着色。(作者:王伟)

编辑:王镜榕
审核:李凌志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