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10月9日电(记者韩鹏飞) 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升级转型极大地刺激了中小企业的活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登记的企业数1.94万户,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不过,本网记者在走访一些省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专业化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卡脖子”、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融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也成为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中小企业活力的难点和痛点。
如何突破民企发展瓶颈,关键还要从根子上入手。 9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中央层面明确了推动民企发展路径,央地各部门也纷纷动起来,加紧酝酿相关政策细则,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民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局相关负责人向本网记者表示,当前推动民企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是有效清理和破除民企在发展中遇到的不利于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制约,持续在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企进入领域上下功夫。
“对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精神要吃透吃准,通过制度约束进一步明确民营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权利,让民企在发展中充分享有‘同权同利同目标’公平竞争地位。”上述负责人表示。
从长远来看,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的营商环境本身就是有力的生产要素,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融合,稀缺且不可替代。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有效释放我国的制度生产力,从而提升整体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有效激发民企活力需要在四个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首先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企的竞争领域。当前,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仍存在公平竞争障碍。特别是一些行业对民营资本投资存在隐形障碍,尤其是在电力、电信、石油、铁路、港口、金融、保险等方面,产业准入门槛较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卷帘门”现象仍存在,使得民企无法进入一些垄断领域参与市场竞争,制约了民企的发展空间。只有将这些领域的“坚冰”打破,才能为民企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其次要有效刺激民企走上“特精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网记者在一些省份走访中看到,不少民企在发展形式上依然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要素驱动、资源驱动依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推力。企业亟需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内涵增长型企业,加快从追求高速度转型至高质量发展。这一方面,地方职能部门还需不断出台鼓励措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一些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走上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三,对民营企业投融资困难的问题还亟待建立有效的投融资长效机制。在这方面,银行系统作为资本输出方,需要针对市场化利率改革和优化金融监管,建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效机制。对于大型银行而言,需要提升在管理成本、信贷审批制度、金融科技融合等领域的转型升级。
最后,今年降本增效的系列举措也十分给力,今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圈定今年降成本的八大重点,细化成27项重点任务。例如,全年将为企业和个人减负约2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是今年降成本的“主力”。监管层面也在今年9月初就启动了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关注非税收入增速异常和乱收费等情况,坚决纠正违规开征、多征、预征非税收入的行为,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