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7月1日电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题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伟大成就与实践经验》的文章,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总结。
文章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明确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十三五”以来,我国用5年时间使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彻底摆脱贫困,有力推动了搬迁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助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是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文章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要成效进行了总结。五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通过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推动全国近1/5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住房条件实现质的飞跃。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约3.5万个,建设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0.8平方米。广大贫困搬迁群众从以往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杈杈房、土窑洞、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结构牢固、功能齐全、分区合理、干净整洁的新房。“十三五”全面评估核查国家验收组在80个县核查结果显示,搬迁群众入住率100%,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100%。贵州省望谟县麻山乡打务村搬迁群众王永庆说,“我家在麻山住了八辈子,穷了八辈子,到我这辈子总算搬出了穷山沟,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建好搬迁群众安置住房的同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水电路讯气、绿化亮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卫生服务中心、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搬迁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五年多来,各地配套建设安置点内外道路8.9万公里、污水处理设施5万个、垃圾处理设施5.6万个;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十三五”全面评估核查国家验收组在80个县核查结果显示,搬迁群众就医条件改善率99.87%,小学生就学条件改善率99.02%,初中生就学条件改善率99.01%,安置点内道路通达、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通信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搬迁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结婚难等突出困难得到一揽子解决,广大搬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发自内心地感恩党和政府。搬迁群众普遍感慨:“从山上搬到山下,虽然距离只前进了十里路,但生活却进步了几十年”。
三是社区管理服务优化提升。通过配套新建服务设施或依托迁入地中心村、行政村,实现了3.5万个安置点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安置点设立了警务室、便民超市、邮电所、银行、电商服务站、集贸市场,为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素质教育、促进社会融入提供了良好环境。部分万人以上的特大型安置点还设立了街道办事处。贵州省通过构建培训就业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文化服务、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实现了安置点基层组织、管理组织、文化活动场所和安全防控全覆盖。云南省昭通市构建“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建立“红黄绿”精细化服务、干部挂包联系、群众教育引导等机制,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是产业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各地将组织外出务工作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的主渠道,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与用工地政府主动对接等方式,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组织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外出务工392.8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43.1万个、依托周边龙头企业带动就业6.84万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至少1人就业目标。“十三五”全面评估核查国家验收组随机入户核查的2333户中,户均就业2.09人。
五是乡村振兴示范作用逐步显现。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切从搬迁群众利益出发,率先在居住、服务、管理、党建、文化、产业、就业、环境等乡村振兴战略涉及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各地将安置点选址与国土空间布局、乡村布局调整相衔接。五年多来,建设农村安置点约3万个,农业安置人口460万人。按照“搬迁一个村寨、发展一个园区、打造一个景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思路,每个省份都涌现出一批具有乡村振兴示范作用的安置点,形成了以山西省宋家沟村、坊城新村,河南省铭泽社区,湖北省伍家台,湖南省矮寨、老洞,四川省白村、西厢村,贵州省阿妹戚托、野玉海,甘肃省陈家屲村,宁夏回族自治区弘德村,青海省德吉村为代表的一大批美丽乡村新样板。
六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局部提速。充分发挥城镇人口聚集和产业带动作用,鼓励各地把安置点选择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发展具备一定条件的县城、产业园区、集镇等地,着力提高城镇集中安置比例。五年多来,全国建设城镇安置点5000余个,安置人口500多万人,占搬迁总人口的52%。西南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安置率超过90%,贵州、陕西、广西等省区城镇化率因易地搬迁分别提升了5个、4.2个、3个百分点,云南昭通市、贵州黔西南州、云南怒江州城镇化率分别提升了7个、12个和近20个百分点,大幅提升了贫困地区城镇化率,调整优化了城乡空间和人口布局,提高了城镇资源承载力,促进了“以搬促产、以产促城、以城兴业”产城融合进程,极大提升了搬迁群众平等享受较高质量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的能力,也为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部分少数民族搬迁群众特别是直过民族搬迁群众实现了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
七是生态环境压力得到缓解。广大搬迁群众从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灾害频发区、严重缺水区、水土流失区、地方病高发区等地区搬迁出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复垦复绿、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措施,使毁林开荒、滥砍乱伐等活动明显减少,使迁出区生态环境压力得到缓解,局部地区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实现了“增绿与增收互促、生态与生计”双赢目标。截至2020年底,全国复垦复绿旧宅基地100多万亩。山西省复垦复绿旧宅基地7.13万亩,对整体搬迁村腾退土地实施退耕还林358万亩,千百年来荒凉干旱的黄土高原上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的新景象。甘肃省古浪县对3个乡镇58个贫困村实施整体搬迁,复垦复绿旧宅基地3.2万亩,建设了长50公里宽20公里的生态恢复区,营造水源涵养林20.7万亩,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近80万亩,在安置点外围治沙造林63.5万亩,实现了“人退山绿”“人进沙退”。
八是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有效破解。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涉及22个省份近1400个县。其中,深山石山区800多个县,荒漠化地区30多个县,高海拔地区70多个县。这些特殊类型地区自然环境更为恶劣,安全出行更为困难,信息沟通更为闭塞,发展条件更为严苛,人口分布广小散,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十分突出,面临着消除贫困人口和改善贫困环境的双重压力。易地扶贫搬迁通过鼓励实施整乡搬迁或整村整组搬迁等点面结合方式,阻断人口脱贫与环境致贫的恶性循环。据统计,全国共搬迁2.6万多个自然村组,既有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又同步解决边缘贫困人口发展问题,使其突破命运重围易地而生。实践证明,将这些区域的贫困群众整体搬迁出来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根本之策。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从1955年开始第一次搬迁,历经64年共7次搬迁,最终通过本轮易地搬迁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撕下了贫困落后的标签。
九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融洽。各地通过党建引领,在满足条件的安置点新建基层党组织2.1万个,其余安置点纳入属地管理,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安置点已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易地扶贫搬迁锤炼了一批作风扎实、勇于担当、能打硬仗的基层干部队伍,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厚植了党的执政之基。“十三五”全面评估核查国家验收组随机入户调查显示,搬迁群众对政策落实、住房质量、公共服务等满意度达到100%,贫困搬迁群众“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氛围浓厚,“我要脱贫、光荣脱贫”的观念深入人心。搬迁群众在新居中自觉张贴习近平总书记画像和新旧住房对比照片,由衷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对党和国家的感激、对新生活的向往。贵州省惠水县多民族聚居的明田安置点,每年春节大家都要照“全家福”,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