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时代之变,主动融入社会治理,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满足人民之需,将优化司法领域政务服务作为突破口,主动命题,强突破、出实招,聚焦政务服务改革前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政务服务与法律服务融合共进,全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呼伦贝尔”模式。
2017年,呼伦贝尔市加快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市政务服务中心开拓思路,自我加压,联合市司法局,以市政务服务大厅为依托,以司法窗口为载体,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法律服务与政务服务融合共建的服务平台——市公共法律援助中心。自2019年起,以市公共法律援助中心为基础,采取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先后升级打造呼伦贝尔市非诉纠纷调处中心和呼伦贝尔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再升级。今年以来,以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在市本级大厅全新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与公共法律援助中心一体化运行,形成了集聚呼伦贝尔品牌特色的“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全面释放平台“乘法”效能,构建起“五心合一”的多元化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大格局。
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专门开辟公共法律服务专区,面积1800平方米,设有普通调解室、视频调解室、多功能厅、立案室、档案室等功能区域,现有值班律师4名,调解员15名,公证员2名,司法鉴定人员1名,财政每年预算经费近90万元。专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非诉调解、公证服务、司法鉴定等8项服务功能,借助政务服务大厅平台优势,将服务前移,联动进驻部门资源,集成热线、网络、电视终端、微信服务端等全新渠道,实现了跨部门业务办理无缝对接。尤其立足改革前沿,将帮办代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智慧服务、指尖服务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入融合,将进驻大厅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汇聚,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由“一家独唱”到“集体合唱”的改变。
汲取“一次办”精神内涵,横纵联动、集成服务,打造闭环调解综合体
坚持以集成服务作为重要发展支撑,横向协同行业专业力量,纵向健全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参与、上下联动、协同攻坚的社会矛盾化解合力。一是横向协调联动,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邀请公安、检察院、法院、信访、劳动仲裁、商事仲裁、心理咨询等职能部门进驻政务大厅,与工青妇、劳动监察、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签订联动协议,实现集调解、公证、复议、仲裁、法援等非诉功能于一体,创新建立起“调解超市”,打造“裁调对接工作室”“援调对接工作室”,推行“调解+”“律师+”“公证+”“仲裁+”“行政复议+”等多种复合型纠纷化解方式。同时横向建成物业、交通、医疗等18个行业专业调解工作站,形成了“1+18+N”(1个非诉纠纷调处中心、18个调解工作站、N个工作点)的非诉讼纠纷调解工作模式,业务涵盖家事、民事、商事和行政领域。二是纵向“双轨”服务,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建立“双轨制”服务模式,抽调经验丰富律师延伸服务到基层,解决偏远地区律师资源配置不足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设置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或工作站,依托司法所、各级调解组织、网格员队伍等建立巡回调解小分队走访摸排、巡回调解,实行拉网式、地毯式大排查,通过矛盾全覆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格体系”,尽可能的实现“未诉先调、能调尽调”。三是闭环处理,增强法律服务有效性。采用规范化案件处理流程,实行“接案、分流、化解、联动、处置”工作模式,设置引导分流岗一窗受理,借鉴医院“分疗诊治”的方法,形成简易案件、一般案件、复杂案件分类处理规范,实现了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流转办。因案施策,实现了来访事件采用“集、分、研、化、结、转、访”七步工作法全链条闭环高效化解,为社会治理添赋动能。
赋能“帮您办”服务品牌,多元整合、探索突破,促进营商环境再优化
创新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在全区首家编发《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手册》,保障市场主体权益,主动服务全市营商环境大局。一方面,推动司法资源“大集约”。携手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各方力量,落实服务为民的原则,不断更新理念,完善机制。与全市14个旗市区人民法院签订“总对总”联动协议,配合协作,以“双向互驻”促“诉调互认”,推行人民法院民商事立案、执行立案、速裁团队整体入驻平台,让群众最多跑一地即可完成立案及简案速裁、司法确认。目前,中心共化解法院分流宜调案件1463件,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499.14万元。与海拉尔区人民检察院、海拉尔公安分局联合签订《关于开展轻刑案件“检调对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现已开展“检调对接”工作,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线,2022年受理案件8件,成功化解6件,涉及金额17.60万元。另一方面,促进优化营商“大提效”。创新涉企服务方式,组建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专属团队,开展“法律体检专项活动”;建立“帮办代办综合服务窗口”,畅通涉企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切实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增便利。共开展企业“法治体检”,走访调研、上门服务企业1898家,开展“订单式”普法进企业152场次,出具包括劳动合同审查在内企业体检报告214份,发放《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手册》2278本。今年以来年积极打造法治化营商升级版,结合呼伦贝尔实际情况,按需施策、研究创新分类式公共法律服务与订单式法律服务,以个体商户、一般纳税人、中小微企业、大型企业、民营企业5类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提供精准、便捷、高效、专业的“法治体检”,助力稳产稳工稳岗,推动优化营商环境。
把握“一网通办”方向大势,数字赋能、智慧升级,实现服务功能再升级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通过不断强化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和数字化,形成高集聚、高共享、高协同的工作机制,推动机构、职能、资源、人员的“化学融合”,实现了法律服务再次升级。一是智慧服务多元发展。先后引入了咨询电话、可视电话、4K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远程视频终端服务、法律服务微信端等服务方式,让群众只需走进中心、登录网站、拨通电话、拿起手机、打开电视就能获得法律服务。尤其是推出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小律”,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一体,汇集超过3万个日常法律问题、3000万份案例文书、超过500万字法律法规,涉及婚姻家庭、劳动人事、交通事故、知识产权等与百姓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领域,切实增强企业群众受益值。二是“互联网+”蓄势赋能。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案件网上受理平台“飞速通”,充分运用“互联网+法律服务”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实体+网络、线上+线下”共建共享的非诉调处模式,方便群众在线查询、预约、办理非诉讼纠纷化解事项。中心现已升级成为既能“键对键”、又能“面对面”、还能“点对点”的零距离的综合性、一站式、标准化服务中心,做到了一站式解纷,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已线上化解矛盾纠纷215件。三是指尖办理逐步延伸。按照“一平台、多渠道、全覆盖”的思路,在移动端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公示服务信息,拓展线上受理渠道。同时深化“蒙速办”APP应用开发,深度整合法律服务资源,逐步提高法律服务事项在移动端可办比例,切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自呼伦贝尔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公众知晓度和服务成效逐年突破上涨,2022年全年累计服务当事人突破万例,达到10599名,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125件,涉案金额1.83亿元,得到广泛认可,收到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群众赠送的感谢锦旗44面。近年来获得多项荣誉奖项,曾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六个好”社会组织党组织;被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授予“维护和谐稳定喜迎建党百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表现突出集体;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七批全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并荣获内蒙古慈善楷模奖、自治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当前,呼伦贝尔市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促进“模范自治区”建设,推动呼伦贝尔现代化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些都需以构建持续优质、便民的政务服务供给体系作为有力支撑,市政务服务中心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继续深入推动政务服务与公共法律服务有机融合,并积极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延伸政务服务外延,与各部门群策群力,形成更多富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品牌,以拉高标杆、挑起摘桃的勇气与魄力,打造北疆地区标杆政务服务大厅。
原标题:适应时代之变 满足人民之需——市政务服务中心全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呼伦贝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