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交易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精准匹配发展需求,高效提升资源配置,打造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交易环境既是企业和民众所想所盼,也是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所答。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现场服务
一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大力拓展“一网三平台”功能,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和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在自治区2022年度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考核中,我市以99分的考核成绩位列全区第一名。
不见面开标“常态化”让交易“零跑腿”
“投标企业现在无需到达开标现场,每次开标只需要用一台电脑登录‘不见面开标大厅’系统,就可以在任何地点参与开标,整个开标过程‘足不出户’,而且只用了15分钟。”内蒙古恒泽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宋海洋感受到了“不见面”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带来的便利。
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开标室里,往往不见投标人,只有交易中心和招标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操作。2022年,在线开标(不见面开标)实现常态化。与传统开标形式不同,在线开标依托于市和旗市区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电子服务平台,市本级与12个旗市区共用一个网站、公共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实现了“互联网+”招标采购。
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副主任白志刚介绍说,平台涵盖所有交易类型,全市和旗市区两级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建设用地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均已实行“不见面”开标。同时,全力推进跨盟市、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推动中心城区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和市域范围内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形成了纵向全面贯通、横向互联互通的新格局。
据介绍,2022年,全市共完成在线开标(不见面开标)项目1692个,交易金额为124.01亿元,为投标人节约交易成本3800余万元,在2021年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估中,互联网招标便利度指数全区排名第一位,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
全流程电子化为企业投标“减负”
“之前规模较大的项目采用传统的开标方式,不算来回路上花的时间,光花费在现场的时间就要3—6小时。现在招标文件工本费以及人员的交通、食宿等费用都没有了,大大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而且现在还可以开具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为企业节省了现金支出,投标没有后顾之忧了。”宋海洋说。
一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审、全流程电子化、推广电子保函、优化投标保证金收退流程,严格落实保证金本息按时退付,持续降低电子保函费率等方式,帮助交易主体能省则省、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最大限度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实现“零成本”交易。
据介绍,电子保函服务平台覆盖银行保函、保证保险、担保保函等三类电子保函。2022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上线合作金融机构共10家,服务企业1983个,提供开具电子保函服务7425次,担保金额12.6亿元,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率达67%,较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白志刚说:“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投标成本,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市场活跃度、集中度、竞争度进行分析,反映营商环境和市场情况,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支撑。”
“互联网+监管”让交易“无死角”
走进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除了开标室(不见面开标厅)、电子化评标室,专家抽取室、监控室和答疑室也是必不可少的“标配”,通过高清电子监控系统现场监督开评标交易全过程,开标全程实时网上直播,并通过答疑对评标可能产生的咨询进行回复。
除了这些“硬配置”,我市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联通“全区监管一张网”,把开评标设备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对三楼功能区、五楼办公区进行网络改造,并与自治区监督平台实现网络互通。协助12个旗市区完成监督一张网视频监控测通工作,目前已全部测通。
同时,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作用,共聘请10名社会监督员,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设立24个监督和数字见证机位,评标区专家身份验证签到入口门禁一体机、联通自治区监督一张网等电子化操作环节为实现公平透明的交易提供了重要保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合力,让公共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运行。
近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坚持防范化解廉洁风险,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积极探索远程异地评审、数字见证、专家费在线支付等措施,推动实现各方交易主体及中心工作人员之间“零接触”,保障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白志刚说,今后,中心将始终坚持服务至上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模式,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满意度。(记者 董博)
原标题:“不见面、不跑腿”也能实现“阳光交易”——我市推动公共资源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