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10月9日电 针对旗内煤矿治理难题,准格尔旗以传统矿区绿色治理技术为基础,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和地区特色,以农光互助养殖、牧光互补、天然草场轮牧等改革举措优化农牧业结构,在实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土地优化可持续利用和乡村振兴。
准格尔煤田是全国特大型煤田之一,查明含煤面积占辖区面积的75%,1976年被列入国家煤炭资源重点开发地区。然而,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煤矿排土场坡度大、边坡陡峭、土壤结构级配失调、土壤贫瘠、水肥易流失、土壤板结和土壤侵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植被的退化,使土地后续的利用变得困难,且由于矿区数量多、分布广、体量大,因此矿区的生态修复成为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准格尔旗秉持“生产经营智能化、设施设备节能化、排污排放标准化、运输运营低碳化、生活设施清洁化、生态治理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共赢和挖金山治矿山还青山”的工作思路,准格尔旗始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搭配”的原则,采取属地乡镇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联合监管等措施,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准格尔旗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六区”的“116”总体布局。在这一布局中,“一心”代表美丽乡村居住中心的建设,“一带”指的是景观大道和观光带的规划与建设,而“六区”包括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养殖区、果树种植区、林下休闲区、小杂粮种植区以及工业旅游区,这六个区域将综合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转型、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矿区复垦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体治理,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发展框架。具体举措包括:
防止水土流失:针对排土场边坡,通过分级整理结合局部整地,完善截排水系统,增加坡脚拦挡、稳定表层坡面,恢复坡面植被覆盖等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因水土流失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安全。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科学、系统的生态修复措施修复损毁土地,有针对性地实施土壤改良,为后期作物正常生长及机械化作业奠定基础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恢复地表植被覆盖,有效改善区域生态功能与景观环境。
土地可持续利用:依据项目区基本条件特性,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在项目区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健康基础上,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与项目区可持续发展。
振兴乡村:通过农光互助养殖、牧光互补、天然草场轮牧等产业规划使农牧业结构得到改善,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使农牧民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准格尔旗围绕矿区治理和矿区可持续发展,双管齐下,推进全旗矿山绿色发展。
传统治理工艺及措施:边坡防护工程、排土场防护林带、经济果林种植、边坡整形工程、人工牧草地提升改造工程、灌溉工程、生态集水工程、道路生态提升改造工程。
融合乡村振兴:农光互补:2023年,准格尔旗在13000余亩复垦区上探索建设风光农牧林,发展“板上发电、板下养殖”能源发展新模式。目前,已经成功建设了429亩的光伏发电项目,包括3+6兆瓦和4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这些项目的电力将用于充换电站、板下养殖、煤矿租赁以及并网消纳等多个领域。据预计,这些举措每年将为企业节约约2000万元的成本。
以“暖芯屋”充换电站为例,板上6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为这里提供电力,实现全自动矿卡车无人换电。运煤矿卡车来到这里,司机无需下车、货箱无需升举便可实现换电。每台电车与油车相比,节约能耗成本45%,减少370吨的碳排放。“充换电站能够满足煤矿车辆日常短距离运输,费用可以比燃油车节省一半,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从发电到用电零碳排放。”
牧光互补:板上光伏产业释放绿色动能,板下养殖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板下经济主要发展“万牛养殖”“日光养鸡”“日光养羊”,目前板下已养殖高端牛种700多头。板上板下产业通过引进企业饲养和租赁场地等方式,形成企地企民“共赢共富”的局面,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万牛养殖项目由准格尔成立的8村1社区集体公司统筹建设统筹管理,万牛养殖一期工程在这里流转复垦土地7300亩,设计存栏2500头牛,目前牛棚已全部投入使用。下一步,准备养殖奶绵羊2万只,高原肉鸡5万只,通过这种模式,让集体经济稳步增收,实现村民共同致富。
通过对矿山生态修复,融合乡村振兴产业,最终实现让乡村绿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生态效益: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后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彻底优化提升了原来煤矿排土场与受到开采活动扰动的地貌景观,使受到破坏的区域绿化覆盖率提升,植物配置丰富度增强,并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同时随着治理区域提升改造的进行,区域内森林与草原生态功能也在稳步提升,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优化,生态安全功能不断增强。2023年已完成治理面积1261.4公顷,其中栽植行道树129.8公顷、栽植防风林318.5公顷、边坡造林813.1公顷。5座绿色矿山建设顺利推进;7座绿色矿山典型示范区年底即可建成;8座整山整沟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69.5公顷;8个集中连片治理项目涉及4个乡镇40个煤矿,完成治理面积1064.414公顷;其他煤矿完成治理面积127.486公顷。
环境效益:通过方案的推进执行,矿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以绿色开采、清洁生产为抓手,努力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资源利用率高、废弃物产生量小、水重复利用率高的开采方式,并且提高对矿区环境破坏较小的开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本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全旗截至上半年底,全旗规划新建的110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完成备案,12座煤矿36MW屋顶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4800千瓦时全智能充换电站建成投用,12台纯电矿卡已投放到应用场景,3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6兆瓦自发自用、自我消纳电站项目有序推进。
经济效益:矿山生产过程中能够坚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经济型产业模式,丰富生态业态和产品,初步实现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岗就业,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助力绿色发展和生态帮扶。全旗上半年累计引种试种经济林1280公顷、种植优质牧草322公顷,建成“牧光互补”肉牛养殖项目4处、3处万牛养殖基地正在建设,新上风光农牧林田园、一体化项目两个,5万只羊5万只鸡养殖基地1个、万亩小杂粮基地1个、100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基地1个。以薛家湾镇力量煤业大饭铺煤矿为例,通过在塌陷区种植葡萄、果树,推进以生态农业、葡萄酒庄项目为主的复垦区治理,打造集种养殖业、果酒加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带动当地村民在项目区打工,人均年增收5万元。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矿山企业所在乡镇、街道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矿地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及时解决了农牧民与矿山企业因土地、生态环境、矿区移民等方面产生的矛盾纠纷问题。矿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支援地方基础建设,提供就业机会,让周边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实惠。
科学有效的提升矿区整体产业布局,推进“生态修复+光伏”“生态修复+农牧业”“生态修复+经济林”等修复模式,打造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社会效益显著。
一要履职履责,在全发力上高压推动。企业、乡镇、部门要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沟通对接,加大统筹协调调度力度,旗林草局重点打破整山整沟治理中用地的政策性壁垒,旗自然资源局对接市局加快方案备案进度,督促未计提煤矿足额计提基金;乡镇要牵头抓总、统筹谋划实施“打基础、利长远”的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做好水、电、路等的保障。全员发力、尽职尽责,以高压态势推动下半年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高标准完成。
二要对标对点,在全业态上高点推动。各煤矿企业、非煤矿山企业按照“二十条措施”,对照准格尔示范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有效统筹复垦绿化、生态治理、产业配套等多方面工作,推进现代农牧业、旅游观光、光伏+等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全业态治理模式。
三要创新机制,在全配套上高位推动。首先,建立积极的实行协同工作机制。落实“属地牵头、领导包片、部门发力、联合执法”协同工作机制,从规划方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到实施,企业、乡镇、部门形成合力,创新工作举措、完善配套机制。其次,强化监督奖惩机制衔接。将督促检查作为提升建设质量的推手,让实实在在的执行成为企业主动整改的抓手。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信用体系互促互建,对假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移除绿色矿山建设名录,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对主动作为、治理成效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表彰奖励。第三,建立健全融媒体监督机制。将主动作为、治理成效好的矿山企业,通过电视台、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表扬,树立正面典型,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将不作为、推诿扯皮,治理成效不好的矿山企业通过暗访的形式予以曝光。第四,充分发挥包片机制作用。四个包片区领导要主动上手,带头组织相关负责人、各单位工作人员按照“二十条措施”的标准、要求,深入片区督导检查实施情况,结合联合执法行动,统筹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第五,不断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在全旗“五位一体”考核中的分值比重。旗纪委监委发挥监督执纪作用,持续强化跟踪问效。
四要定时定位,在全目标上高速推进。编制了《准格尔旗绿色矿山建设规划(2021—2025年)》,制定了“二十条措施”,明确“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实现绿色矿山生态修复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典范区”的时限和目标。这就需要从分解任务目标到制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一年内要干什么、干成什么、要抓好哪些时令性工作,统筹好其它工作,通过清晰明确的规划,高速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具体实施中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创新性开展工作,先破后立,树立典型示范,广泛推广应用。
五要精建精管,在全周期中高质推动。不断完善监测监管体系,以全生命周期服务监管态度推动绿色矿山建设高质量实施。针对已建成、在建的典型示范、试点绿色矿山,明确“谁来管、管什么、管成什么样子”,要将精心建设的“绿水青山”呵护好、管理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企业要对绿化苗木、工程设施等进行后期养护管理,推动产业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部门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该旗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分区域进行监测,形成“体检”报告,为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支撑。
六要经济转型,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能源经济+绿色矿山建设+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模式,利用矿区复垦土地发展种植养殖业和光伏产业相结合的农光互补产业,助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矿区高质量转型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同时,打造宜居环境,为吸收外地企业投资增光添彩。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