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保障基本民生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医疗保障方面,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准格尔旗常住人口36万人,其中近19万人居住在乡镇。如何破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医保需求,是准格尔旗的必答题:以基层群众为核心,推动医保服务下沉改革,满足群众享受医保服务“就近办”“家门口办”,打造健康中国“准格尔”样板。
2022年9月以来,准格尔旗积极推进医保业务下沉镇街,扎根村居,强化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医保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筑牢“健康基石”、织牢“守护网”,在10个苏木乡镇、4个街道成立了基层医保服务站,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过去,群众办理医保需要跑到旗里的医保服务大厅,有时由于流程不熟悉,来回奔波,耗时费力。随着医保经办服务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群众办理医保‘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镇’已成为现实。”准格尔旗医疗保险服务中心主任周俊萍说。
医保“一站办” 村民连声赞
“没想到这么方便,半个小时就办完了。”3月16日,暖水乡政务服务中心医保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为村民田丰办理完相关手续,他都有点不敢相信。
田丰的妻子王二娥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本以为为妻子办理慢性病认定、备案及医疗费用的报销会很费劲,估计得来回折腾几回,没想到一次性完成了。
田丰的家离暖水乡政务服务中心几百米,步行十几分钟,从家出发到办理完所有的事情不足1个小时,这让田丰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医保服务的便利。
“咱们这里也可以办理医保参保业务吗?”纳日松镇居民刘霞来到镇政务服务大厅医保窗口询问工作人员,肯定的答复让刘霞很是吃惊。“之前办理居民参保登记必须去旗里的政务服务大厅才可以,到旗里单程100公里,如今家门口就可以办理,省钱还省时,医保局又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刘霞开心地说。
清单细梳理 服务全覆盖
打造群众满意医保,就要实打实解难题。
准格尔旗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结合全旗实际,深化改革,探索推进医保服务事项下沉。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信息变更、信息查询、异地就医备案、门诊费用报销等17项高频业务事项下放至各苏木乡镇街道,让政务服务延伸到“最末梢”。
基层医保服务站成立以来,居民医保参保、停保办件量日均100余件;居民信息变更登记办件量50余件;医保政策咨询量日均80余人次。
激发基层医生“自驱力”,培养专业“守门人”。2022年,准格尔旗公开招聘4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医保队伍,全部下沉至各苏木乡镇街道政务大厅,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专一的医保服务。
优化软件,探索推进业务专网和业务系统下沉。准格尔旗铺设14条医保专网至各苏木乡镇街道,为基层派驻的工作人员开通了医保系统业务功能权限。
简化流程,探索创新医保费直接结算服务。准格尔旗将慢性病备案业务下沉至各公立定点医疗机构,参保群众携带相关材料,即可到所在地的公立定点医疗机构办理慢特病的认定。从2022年7月起,还全面推行门诊慢特病直接报销,参保群众实现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实时报销,有效解决了患者垫资、报销周期长等问题。截至2023年3月中旬,共实现居民医保结算69549人次3184万元,职工结算16533人次4227万元。
服务“零距离” 红利惠民生
医保经办服务下沉,激活了医保服务的“神经末梢”,也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医保红利。
“李姐,家里有啥需要办理的事情,告诉我们,帮你去办。”3月15日,准格尔召镇铧尖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敲开李云霞家的门,上门收集“困难”。
李云霞的家庭属于双残户,她视力二级残疾、患乳腺癌、无劳动能力,丈夫因意外导致肢体二级残疾、智力三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儿子上小学,女儿上大学。家里遇到需要出去办理的事情,李云霞倍感无助。
工作人员将她家需要办理的相关资料整理好。3月21日,准格尔召镇医保工作人员将李云霞的医疗费用结算完成,总费用为1460.58元,经基本医保报销了1132元。
“政策好人也好,我们家赶上了好时代。”李云霞感激地说。
李云霞享受到的是准格尔旗“帮办代办”服务,依托嘎查村(社区、居委)的“帮办代办”工作人员,通过工作群或其他渠道,将参保群众的相关材料反馈至各苏木乡镇街道医保工作人员,居民可在线下或线上完成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参保信息变更登记、异地就医备案等业务,实现了医保服务接地气,“足不出村”就近办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3月16日,全市首个“医保驻企”服务站(点)在准格尔旗落户,此站入驻国能准能集团,“医保驻企”服务站(点)破题起步,让企业职工更有“医”靠。今年,准格尔旗计划于11月底前,在全旗158个嘎查村和42个社区(居委)建立“基层医保服务点”,充实医保兼职人员和帮办代办员,实现医保服务100%全覆盖。
“准格尔旗围绕‘打造群众满意医保’工作目标,完善医保经办业务‘下沉’配套制度,推动制度因地制宜便民利民,以‘方式多样化’提升服务多元化,切实做到让群众满意。”周俊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