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内蒙古10月26日电 政务服务是“软实力”,需要“硬举措”来“兜底”,创新打造深层次的区域通办模式、创新服务机制,切实减少企业群众办事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对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赤峰市坚持走“优化政革”之路,以“整体思维”打破政务服务事项受理环节的区域限制、部门限制,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苏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嘎查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设立“市域通办”窗口,以种好“便民利企”之花,结好“政务服务”之果为目标,倾力打造“金牌店小二”新形象。
打造多样化的办理模式,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一是全程网办,服务更便捷。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外,企业群众可依托自治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或蒙速办APP提交申请,由工作人员为申请人远程提供全流程全环节网上办事服务,申请人还可在任何时间、地点登录自治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或蒙速办APP进行查询事项办理情况。截至目前,全市12个旗县区已实现1402项可全程网办。二是异地代收转办,服务更省时。为打破事项办理的属地管理限制,采取“收受分离”模式,申请人可通过自治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域通办”专区、所在地“市域通办”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工作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身份核验或采用“视频帮办”系统与办理地工作人员进行音视频连线、采取屏幕共享的方式,指导申请人填报材料。三是多地联办,服务更高效。针对需要多地联合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申请人可在办理窗口出具联办地的申请材料,提出办理申请,联办地工作人员通过线上信息共享、“视频帮办”或邮寄纸质材料的方式进行协同办理,减少申请人办理和跑动次数,实现“一地办”。
创新服务办理机制,营造灵活创新的服务环境
一是企业群众就近办。办事人员可在市县乡村任何一级政务服务场所提出申请,窗口工作人员可根据办理事项确定属地办理部门,指导申请人填写资料,联系属地办理机关审核资料,并将要件材料网传或邮寄至属地办理,通过“异地代收转办、属地受理办结”的方式,切实打破地域、层级限制,实现就近可办。二是线上线下融合办。市域通办窗口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办事人员填写纸质版申请材料,并经“视频帮办”系统对接属地工作人员预审后,将纸质版材料邮寄至属地业务部门,属地业务部门以邮寄纸质材料或网络送达的方式,将办理结果发布或邮寄给办事人员。三是视频辅助精准办。利用“视频帮办”系统、通过快速与远程工作人员视频连线、屏幕共享等方式,解决办事人员在网办时对业务流程步骤、所需材料不熟、或办理业务操作困难等问题。村、街道便民服务站的基层工作人员遇到疑难业务也可通过“视频帮办”与上级业务人员进行连线,获取各类审批业务的专业指导,切实提升基层便民服务站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营造规范合理的便民环境
一是事项梳理全领域。逐个梳理12个旗县区的1.96万个政务服务事项,统一1402个政务服务事项名称和办事指南,让办事企业和群众一目了然地了解行政审批政策、程序、依据,实现同一事项在全市范围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一是设施配备全覆盖。从场地布局、功能分区、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硬件设施等方面规范市县乡村四级服务场所建设,在全市177个苏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2408个嘎查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全部设立“市域通办”窗口,真正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技术支撑全环节。开发集视频咨询、预约、预审等功能于一体的视频帮办系统,从横纵两个方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综窗联动服务,力争全部实现“视频辅助申报、多级联动办理、属地审批办结”,实现申请人可就近申请办理审批服务事项。三是联动运转全链条。建立12个旗县区联合运行机制,打通系统内一次性告知、原件核验、人证比对、审批结果送达等权限壁垒,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高效、一体化的协同机制,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多点通办、就近能办、少跑快办、一地可办”。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